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揭开了大举侵略中国的序幕,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起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变化和各阶级关系的明显变动。这是中国社会诸种矛盾相互地位和关系发生质变的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是沙俄和日本分割中国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前夕,沙俄和日本背着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进行了一场无耻的外交谈判.对于这场外交战,苏联史学界一直认为:沙俄政府在谈判中作出了日本所要求的“让步”.沙俄所以让步,是因为对战争“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不想和日本打仗”①.这种见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试图根据历史事实,阐明沙俄推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实质,澄清苏联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史料表明,清末至民国时期,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派遣特务、传教、科学“考察”等多种方式曾对我国西藏进行频频渗透.文章就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西藏等地的渗透活动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近代藏族聚居区社会动荡不安的成因,增强人们对帝国主义渗透的抵御.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及其革命运动,无论和日本政府,还是和日本人民都有很深的关系.由于今年正值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我想整理一下我国关于《辛亥革命与日本》的研究成果,大体上介绍一下和下列问题有关的著作和论文:一、概述性的论著,二、革命前夕革命运动与日本的关系,三、辛亥革命本身与日本的关系,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措施,四、对辛亥革命进行干预的日本人的活动,五、日本人的辛亥革命观.  相似文献   

5.
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自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继则又发动了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把英美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加以严格的区别,而且还积极地致力于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尤其是把美国视为这个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在1936年与著名作家斯诺的一次谈话中就指出:“我们认为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对中国是有远见的,形势注定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他们将同中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底还在长江  相似文献   

6.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同时,逐步调整对外方针和政策,由全面反对帝国主义到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由主张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到废除中日条约为主.中共对外政策的调整不仅是民族使命的驱使,也与共产国际的政策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有一定的关系.对外政策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1859—1916)是中国近代代表封建买办势力的北洋军阀的总头子,是各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共同代理人。袁世凯的崛起,除了依靠清封建统治者的提拔重用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赏识和支持,其中包括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也有矛盾,这种矛盾,既反映了袁世凯早先投靠的英美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矛盾,也与日本帝国主义两面三刀的对华政策有关。在对待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上,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袁世凯和日本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而当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民族关系也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动,并具有前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寇,赴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证有关史料,回顾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历史,从中剖析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澄清了某些日、美学者在七七事变起因问题上的种种谬说.作者指出,七七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执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在华北的毒品政策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后,大肆推行"鸦片专卖"等毒品政策.华北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其罪恶的毒品政策推行到华北,在华北伪政权中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实行鸦片专卖使毒品生产、交易公开化、合法化,并广设烟馆,诱迫人们吸食毒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推行的毒品政策是其整个殖民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18—1925年期间)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及这一时期的日苏关系,反映了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灵活的迂回策略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战败前,日本帝国主义如果没有对台湾、朝鲜、中国,东南亚等殖民地的占有,就无法生存。就是说,在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殖民地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史,若忽视殖民地问题,将举步维艰。近年来,日本殖民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且不断深入,但尚未达到系统地掌握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全貌的地步。日本的满洲移民(其核心是农业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将满洲变成以人为核心的彻底的殖民地而进行的。日本农业移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满洲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诸方面发挥了怎  相似文献   

13.
(一) 日本帝国主义是以“軍事的封建主义”为基础的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列強对中国的共同統治中,日本是后来居上的。在欧战以前,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已經几乎达到駕临英国之上,俄、法等国則被它远远地抛在后头,成为了对中国的积极侵略者。一九一四年八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俄、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卷入了战爭,这給予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日本帝国主义也便处心积虑地企图乘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法宝。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是爱国主义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倡导、促成、维护、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团结抗战的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次决死战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争,能不能团结国内外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民族抗战,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在历史要求全民族团结对敌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首先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5.
伪满时期,由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使黑龙江省土地占有关系十分复杂。为正确揭示这一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作以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深望有关专家和同仁教正。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列举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前秘密调查北平煤炭资源及抗战期间军管、霸占、开采北平煤炭资源和垄断煤炭市场的罪恶事实,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采不但破坏了北平煤炭资源,而且还使北平矿区人民陷入了沉重的灾难;最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矿工、攫取劳动成果的罪恶行为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一起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之后,日本关东军开始推行其"内蒙工作",向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同时,以帮助蒙古民族"独立"为诱饵,在新占领区先后建立了察南、晋北、蒙古三个伪自治政权,后合并成为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即所谓蒙疆政权."内蒙工作"是日本帝国主义"满蒙政策"的继续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苏美一些历史学家和政界、军界人物,都声称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美国史学家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是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发展,其速度之快更引人注目.于是有人就依此否认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比自由竞争时期、帝国主义阶段的后期比前期有减慢的趋势,并依此说明帝国主义存在腐朽性.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问题,都有弄清楚的必要.特别是弄清前一个问题,涉及到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事,显得更为必要.下面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三月一日,在延安与史沫特莱的谈话中说:“我们的统一战线是抗日的,因此,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而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正向中国侵略。但是我们要英、美、法、苏等国同情中国的抗日运动,至少不反对;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愿意同这些国家建立友谊的关系。”“我们的统一战线是民族的,这就是说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汉奸在外,有人说共产党倡导人民阵线,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