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建设是近年来学者对农民工问题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对“北上广深”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参保状况依然推进缓慢,且不同就业身份、单位性质,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要从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着手,促进他们更多地从次级劳动力市场转入首级劳动力市场,这样才能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进程,推进农民工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由劳动力歧视引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待遇;从传统思想、市场因素、制度措施等几点试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歧视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界多年来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对就业歧视影响如何?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职位升迁与社会流动四个方面影响不大。农民工就业受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准进入"门槛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制度的歧视作用在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接受着与城市户口的劳动力截然不同的不公平待遇,集中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壁垒的限制。本文通过定性的方法,分析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壁垒主要表现为就业的成本高、从事的职业差以及社会保障等。本文从农民工就业中出现的壁垒出发,分析了制度、政策以及社会观念是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性的待遇,并结合制度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不仅反映其自身的工作状况,也从一定程度上间接映射出二级劳动市场就业质量的好坏。系统全面地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能客观的把握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现状。在参考相关文献中就业质量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独特的特点,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方法对评价指标赋权重,结合模糊评判法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运用刘易斯模型及其相关原理,就用工单位、政府和农民工三个主体对当前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异常现象进行探析,认为是三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成本不断增加,而就业收入却相对下降,最终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因此用工单位和政府应该致力于增加其在城市就业的净收益,理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农民工则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适应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不仅是一个劳动经济学问题,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工作搜寻匹配理论及模型包括搜寻、匹配和工资定价三个过程或模块,它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搜寻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和搜寻者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本文在总结工作搜寻理论发展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工作匹配理论及工作搜寻匹配模型。应用搜寻匹配理论的思想,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特殊群体即农民工的特殊性及其工作搜寻行为特点,以加深对农民工就业特殊现象形成机理的理解,运用工作搜寻理论阐释了如何提高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匹配效率、降低失业率并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途径,以缓解农民工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639份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就业的持续时间长短为观察变量,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欠发达省域农民工持续就业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显著。农民工年龄每增加1岁,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风险减少5.6%;已婚农民工较未婚农民工退出风险减少40.2%;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具有极显著的负影响,受教育年限每延长1年,退出风险降低17.8%。农民工的工作收入以及工作环境影响显著,人均纯收入越高,自评劳动强度越"小",自评技术能力越"好",与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合同、购买社会保险、接受劳动培训的机会越多,退出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民工就业面临层次较低,信息渠道不畅、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构建平等的就业环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需求持续增长的问题;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民工全国就业信息网,解决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进城就业实际上是自身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二者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实现交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工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交易的效率低下,劳动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农民工就业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着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应该加快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确保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型劳动就业体制,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型劳动就业体制。文章阐述了市场框架下的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二战后形成的一种雇用制度,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雇用关系具有长期性和隐性合约的性质,并实行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使其在节约准固定成本、监督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具备制度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不在商品和资本市场,而在劳务市场。原有的就业体系会逐渐打破,就业方式、就业范围及劳动力流动速度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激活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同时,为扩大劳务输出提供机遇;经济全球化促使发达国家放松劳动壁垒。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知识技术含量有普遍拉上的趋势。必须最大限度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教兴劳,保证可供劳动力的质量,满足内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重分割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设计紧密相关,政府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准入等制度的过度供给造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局面;而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提出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加快改革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加强对垄断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备件。  相似文献   

15.
就业匹配有三种界定方法,分别是横向和纵向、表面和实际及短期和长期匹配。就业匹配的测量方法包括自评估法、岗位分析法和统计测量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综合使用在各类研究中。就业匹配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人口统计特征、雇主倾向和岗位特征、教育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四个角度进行梳理。对就业不匹配与工资、工作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及在职培训参与率等因素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就业不匹配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就业体制改革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鉴西方有关劳动经济理论与劳动市场经验研究的新成果 ,强调指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安排的多样性 ,结合一个交易成本模型论证了劳动供给行为与就业制度模式选择的关系 ,进而重新审视了我们以往的就业体制改革思路 ,提出了重塑稳定性就业体制的新观点。旨在为我国就业制度的建构提出一种更优的选择 ,同时为今后更有效地实施人力开发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寻找一种可行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户籍制度的衍生物,又固化了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不再仅仅是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而是呈现出多重分割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意味着不同的劳动群体享有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差别。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五城市调查数据进行了剖析,证明了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情况下,流入城市的外来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时显现出较大的非正规就业特性,是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外的主体人群。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主体行为下的失业安置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的调控应该以劳动者为主体;在政策导向的调整中,淡化劳动市场的政府行为,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用市场行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政府就业决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