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碳消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不但要求生产企业努力开发更低碳、更环保的市场产品,同时也要求消费者实现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根本变革。为此通过对低碳消费行为动因的理论分析,认为低碳消费行为的发生受到价值、信念及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提出实施低碳消费教育、低碳消费奖励制度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的低碳消费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消费模式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承载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足迹直接体现为碳足迹,人类碳足迹影响到地球的承载力。当碳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地球的崩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考量,无论是绿色消费还是生态消费,都具有法律调节的不确定性。低碳消费作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与低碳物质资料及劳务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低碳消费是当今人类为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具有低碳、环保、节约、健康、公正等特点。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不强、低碳消费能力不足、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福建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低碳消费教育宣传、提升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和低碳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格及其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城市居民自主性低碳减排的内在催生因素,从文明演进视角下人格内涵的协同变迁出发,界定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人格的概念。基于890位城市居民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探索了生态人格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人格是包括生态理智性、生态宜人性、生态开放性、生态外倾性和生态责任心的五维结构概念;城市居民生态人格整体表现为积极特质,仅有生态理智性接近中立;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但是公众参与行为的强度远弱于日常使用行为;生态人格五维度与低碳消费行为均显著正相关;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是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生态责任心的影响强于生态宜人性。据此,从全面培养城市居民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居民生态人格塑造政策和低碳消费行为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5.
引导低碳消费的政策分析及工具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显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引导低碳消费是有效途径。对此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引导低碳消费有绿色税收、法律规制、绿色采购、绿色购物等政策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愿性、混合型、强制性3种政策工具,根据我国国情应该合理使用这3种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绿色企业文化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导向功能的文化。发展绿色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转型和适应"绿色消费"浪潮,抵制金融危机冲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应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保部门评审。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实质是统筹消费。实现低碳消费,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质,正确理解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营造低碳消费法律环境方面的主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营造低碳消费的文化环境;在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上大力倡导和实行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行为研究的不同路径,主张立足于"区域消费差异论"对中国消费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中国消费文化价值的维度构建和中国消费区域地理细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是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从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碳排放约束机制4个方面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鉴于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法制建设上的差距,我国应从完善气候变化立法、能源立法、"碳交易"立法及保障低碳经济运行的行政法治等方面加强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在阐明我国开展城市低碳消费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低碳消费主体--功能结构三维模型,根据该三维模型设计了城市低碳消费评价调查问卷,最后运用可拓法以北京为例进行了城市低碳消费评价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有浓郁的环境伦理意蕴。它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从征服主义向生态文明、生产方式从工业主义向生态化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向生态化消费、价值目标从环境利己向生态正义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问题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从价值感知、政策因素、外部环境、内在因素、个体特征等5个方面19个变量入手, 对福州市5个城区和大学城地区开展实地调查, 并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对低碳消费持“愿意”态度的人数占比为64.7%, 对低碳消费价值感知的整体水平一般, 政策及外部环境的整体影响处于中等水平, 内在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自我价值感知”“成本节省价值感知”“强制性政策”“低碳产品价格”“消费观念”“认知能力”“性别”“年龄”等8个变量对低碳消费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 建议应积极为促使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的低碳消费行为创造条件, 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努力降低一系列低碳产品的价格, 应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地开展全员式的低碳消费理念普及教育活动, 并正确发挥强制性政策对低碳消费意愿的引导与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相结合,采用修正的QFD技术这一评价模型,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可以有效监督评测建设这类项目的前提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为开展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前提条件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能够较好地体现低碳经济的需求,使基于低碳经济需求下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损耗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7个行业的能源投入就业弹性。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政策在短期内会导致就业水平尤其是工业部门就业水平的降低,但从长期看节能减排有助于促进就业。因此,政府需要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提高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以实现就业低碳化。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选择。从能源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了福建省当前能源消耗基本特点,主要体现为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然较高、能源消费构成较为单一等;在此基础上,基于能耗角度,从宏观层面探索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提出了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城市、走绿色、无公害农业低碳发展之路,建设低碳农村、推行低碳旅游等方案,为促进福建省低碳经济建设进程提供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个体出行能耗的城市客运 交通系统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客运交通迅速发展,同时也造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剧。通过对城市客运交通节能管理的研究,构建了基于个体节能效率最大化的出行周转量模型,并以石家庄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个体出行周转量和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实现交通供需动态平衡;合理控制私人机动交通的过快发展,鼓励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实现个体出行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能够显著降低石家庄市客运交通的能耗,减少城市污染。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山东省莱阳市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正向的关联性,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地区财政收入,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而,农业税收的减免,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增加储蓄和消费,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发展目标,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共同进步。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省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循环消费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实现我省经济腾飞、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目标的基点。要真正贯彻循环消费、使这种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还需要利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