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军  王询 《北方论丛》2007,(1):105-109
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口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拥有80%以上的人口,且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深的农民生育行为的转变尚需较长的过程等。但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广大农村社区某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古代人口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代人口的增减,对当时社会的兴衰关系极大。本文以充分的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发展变动的规律,并指出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失度,就会延缓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早已为许多思想家们所认识。他们尽管有的主张控制人口,有的主张鼓励生殖,但其思想都是围绕着人口数量与土地数量、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平衡这一主线展开的,从而成为中国人口思想的精华。 今天,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这一主线,对于发掘古代人口思想的精华,正确处理当今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人口控制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无神论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无神论,具有以王权抵制神权、以人道遏制神道、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古代无神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为现实政治服务、讲求实际,通俗朴素等优点,但也存在“神道设教”的不彻底性以及思辨色彩不浓等缺陷。探析中国古代无神论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现代迷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情况复杂,来自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所以具有多重的性格。他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状况,使他们实际上处于政治依附之中,但又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执着地追求理想价值的实现。因此,作为古代文化人,他们的心态,既有依附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任允熙 《河北学刊》2006,26(4):235-236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之一,它从人生经验上阐释教育价值,为教育实践确立目标、理想和方向,对教育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正在或即将从事教育的人,成为自觉的、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学好教育学原理,而且要注意提高教育哲学修养,并用教育哲学指导教育实践,才能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就我国多民族融合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民族团合基本方式:经济、文化交往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在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被人,通过五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尤其是居住在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情况复杂,来自于不同阶级、阶层,所以具有多重性格,他们的心态也是十分矛盾复杂的,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不仅是对古代阶级结构中某一阶层的认识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加深认识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人,其终极目标并不是要做一位著名的学问家,而是要做一名官僚或政客。因此,他们只能依附于政治权势,其心态必然处于极端自卑和极端自尊的矛盾之中。中国文化没有宗教,所以便以理想价值来替代,以起到宗教的作用,所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便交织在一起,在维护基本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追求理想价值。文化人追求理想价值首先要守于道,其次要淡泊名利,再其次要安于贫践,又其次不慕权势,还在于达道不分先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使古代文化人心态参入了宗  相似文献   

10.
张文英 《天府新论》2013,(3):133-138
保民重民、推行仁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君主“以德配天”取得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成为君主决策的重要参考.考察谏诤、清议、谣谚等古代民意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众的态度与行为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还可以以史为鉴,对完善当代舆情表达、汇集和分析制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观 ,是中国古代历史观进步因素的突出表现 ,它与朴素的唯物论、更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相结合 ,反对历史观中的复古倒退论 ,强调社会历史的日新进化 ,并力图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动因。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观”逻辑地展现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契税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税是我国一项古老税种。在千余年历史中,契税制度经历了草创、确立、继承、完备四个时期,在税名、征税对象、税率、纳税人、纳税时间、纳税方式、纳税效力及纳税人法律责任等方面数经变化,内容丰富。古代契税制度既给中国封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暴露出了诸如偷税漏税不断、实施效果不佳等弊端,对当今税制研究也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江汉论坛》2007,5(2):51-58
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密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长期将户口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户籍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人口的多寡和丁口的征税标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塔丽 《人文杂志》2002,23(1):128-133
人口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中最具闪光处之一。作为一种人口思想 ,它肇始于春秋战国 ,发展于两宋 ,完善于明清 ;就其内容性质而言 ,它是对传统人口思想中以追求人口众多为目的的“求庶论”的一个大胆否定。尽管它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未受重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到了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现代社会 ,这一思想正日益显示出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简单的人口比例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是区域上也表现得很明显。本文将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这一现象进行描述,阐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这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铁初 《北方论丛》2005,(2):152-156
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精神病人享有刑事处罚的特殊待遇.对精神病人刑罚的减免总是与特定的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这表明精神病人是否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不是法律所关注的根本问题,应否给予犯罪精神病人刑罚减免,主要考虑因素是这一减免是否会对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秩序造成损害.法律对精神病人按病情轻重进行分类并给予相应的优待措施,对间歇性精神病人无论是犯罪时患有精神病还是审理时患有精神病都按精神病人给予优待,这一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赵娟 《理论界》2007,(10):203-204
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文化当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爱兵思想,例如卒为手足、身无贵贱、师克在和,将识士情、爱卒如子、甘苦与共,教令为先、严爱相济、人尽其才等。这些好的经验对于做好新时期尊士爱兵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之上 ,虽然其数量有限 ,调整的范围较狭窄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但客观上仍然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对其进行研究 ,有利于当前对涉外经济的立法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日河北人口是由千百年历史人口不断发展变化而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研究当今河北人口问题必须首先探讨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变化状况;同时,河北地处北京周围,是全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而研究河北人口的历史发展变化,不但可以揭示河北人民对全国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而且对全国人口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人口的第一次大发展 河北属华北大平原,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物产丰盈。尤其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在考古发掘中早已得到证实。猿人时期,河北北部就有了人类存在,除世界闻名的北京猿人外,西北部涿鹿县西的泥河湾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细石器和其他文化遗址,在河北境内均有大量发现。说明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远古祖先劳动生息的地方,并在此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各代,今河北南部即处商周中心地带。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称雄、相互吞并。春秋时期河北有大诸侯国燕,小国有鲜虞、代、孤竹、邢等。战国时期有燕、赵、中山等国。各国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必定使众多人口死于非命。 从远古至秦统一全国之前的人口资料  相似文献   

20.
陈兴贵 《天府新论》2016,(2):124-130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这为宗族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重庆松溉罗氏宗族以元末明初入川的罗祥胜为始祖,于1992年开始新修族谱,1995年开始举办清明会,2006年开始重修祠堂,上述活动预示着罗氏宗族已经开始复兴。松溉罗氏宗族复兴历程表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是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文化机制,农村社会的意义危机是宗族复兴的外在社会动因,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宗族复兴的经济基础,服从当前政治的总体要求是农村宗族复兴的生存策略,族内精英的文化实践是宗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