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前言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这个专业如何助人?其哲学背景如何?其演化出来的技巧有那些?如何藉此些理论与技巧在社会工作中扮演其助人的专业?本人试图从哲学对人的解释中,叙述其与社会工作助人专业的关系,再分析社会工作各种处遇与派别的哲学渊源,并分析各种理论如何在社会工作产生联系。二、从亚里期多德的四律谈起:助人是“泰业”,泰业人员刘太的行为自青真赛业的冒法。为何要助人?他有什么问题?该问题知何解决?这些闲题的答案—一部牵涉到我们切问解释人,切间分析人的污沟。两手当年到希腊哲学家亚查斯当稳的“四律”或…  相似文献   

2.
提到什么是社会工作,很多人都会说:“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问题是,这里所谓的专业方法到底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工作,社工于是常常被“寄予厚望”。社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我的服务有影响力吗?我的工作有成效吗?然而很多时候,帮助个人、家庭、社群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效果也很难即时呈现。于是有人开始质疑:“那些人就那样,花那么多心思去帮助他们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嫁了一位西藏活佛文/郭翠琴“结婚是痛苦的。”“为什么?”“如果感情不好,常常吵闹,这是幸福吗?”“不是”“如果深深相爱,两颗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互相挂牵,老是想:他(她)为什么没有回来?一切是否顺利?得的病是否很危险?如果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就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是否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能发展起来吗?社工的岗位设置在哪里?社工的价值观与理念真的很重要吗?社工真能助人自助吗?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当社工运用个案方式工作时,能力是否太微不足道了?  相似文献   

6.
袁睿 《老年世界》2006,(8):18-19
一提起“花前月下”,人们就会想到那些青年男女相约相爱、形影不离的情景。那么,人到老年是否就与“花前月下”说“再见”了呢?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人”.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对象。形形色色的人,千姿百态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张丽萍 《女性大世界》2005,(10):122-124
单身生活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随心所欲。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一种渴望被爱的感觉总是更强烈一些,于是,女人和自己的私语也变得暖昧起来,而一个人的“自由夜宵”更加令人愉悦而兴奋。但是,就在这种对自己的爱抚中,女人又是否真的懂得照顾自己呢?而这样的“午夜甜品”又是不是有利于健康呢?  相似文献   

9.
势利     
清云  晓科 《现代交际》2002,(4):48-49
人们总是把“势利”同“小人”联系在一起,说明“势利”是一种人人鄙夷的恶劣行为。 衡量一个人是否势利的标准,要看他待人的态度是否根据财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势利的人重权势,他们以权势的大小、财富的多寡为处事依据,有权有势的就巴结奉承,无财无势的就冷眼相待。 势利的人为结交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往往作出一副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样子,显得低俗、下作。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肉贬身价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利益在做内驱。势利的人结交有权势的人,目的就是为了从结交中获得利益。 观察生活我们还可…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继攻击行为的研究以后,本世纪60年代末,西方社会心理学又开始了对助人行为、助人心理的探讨。当时,在美国由于接连出现了几起在紧急情境下众人见死不救的引人注目的事件,引起舆论界哗然,人们纷纷地或批判社会的不宁、人生的没有保障,或感叹道德的沦  相似文献   

11.
大四下半学期,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同学诧异的目光E一个人背上行囊,踏上了从郑州到东莞的列车。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记得谁说过,做社工的人都是有些理想化的人,他们相信人心中的纯真和美好,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也相信人陛中的那份真善美,坚持践行“助人自助,为生命赢得尊严”,坚守“用生命影响生命,用行动影响行动”的社工信念。  相似文献   

12.
助人,就是帮助人。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帮助人?什么样的联动机制产生了专业的助人活动及其规范化、职业化的发展?为什么有人愿意被人帮助?想得到别人帮助和愿意帮助别人在何种程度上建立了互指的关系?愿意帮助人与愿意帮助特定对象有哪些时空和文化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13.
助人可以建立人际问的良好联系,可以得到乐趣。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需要社会和家人的支持与帮助,助人容易得到知心朋友,有了知心朋友就可倾诉心思。有人说:”多交一个朋友,就多10年寿命。”这样说也许夸大了朋友的作用,但对每个人如何对待助人交友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14.
, 《中国社会导刊》2013,(2):23-23
“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对孝的道德规范作了专门记载。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老爱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临近元旦、春节,回望一年,我们是否做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在人们心里,传统孝道文化是否历久弥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是否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15.
我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名流浪人员救助服务临床社工.当别人问起我关于“社工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说,社工是一项助人的工作.但是,如果有新入职的社工追问“社工究竟怎样助人,尤其是遭遇重重困难时怎样能坚持助人”时,我很难说清楚该运用怎样的社工“技巧”.不过,我一直跟进的一个案例,让我对社工助人的方式和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社工是后来者.在前社工时代.已经有众多职业和人员在做社工的事情,扮演“助人者”的角色。 社工属于晚辈,他读过书.留过洋.考过证.志向高远却有时底气不足.他和前辈的区别与关联是什么?如何看待社工在助人大家庭中的角色?这个问题值得社工们深思。 从民间智慧说起 《调解以情,听讼以法》一文中,几个人民调解员的案例给我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褴以下简称“乐群”)成立于2003年2月,是一间非营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机构本着“立足社会、助人为念、倡导群乐、发展专业”的宗旨,不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宗教和种族,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为社会工作人员、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咨询与培训。“乐群”现有专业服务员工66人;内置机构有社区服务部、城郊服务部、青少年服务部、长者服务部、资源发展部等。“乐群”在进步提高的过程中,已凝聚、锻造出一种“乐群精神”,这是助人自助、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变通,显然是一种“机智”。这种机智的变通,最适合用来对付辞不及防的提问。且举一个例子.一次,乾隆皇帝突然以一个怪问询问刘精:“京城共有多少人?”刘编虽泞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塔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雨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缩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均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月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在许多社工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简明的答案一一助人自助。我们不能否认这一解释的合理性,的确,“助人自助”道出了社会工作“使能者”的专业角色及其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这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的技术层面,而社工绝非技工那么简单,社会工作必须穿透技艺的罗网,才能到达专业制式的层面,从而觅得专业的本质,理清当下专业发展轨迹背后的原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承平已久。抗美援朝之后,尽管发生过几次局部的边境战争,但规模不大,结束很快,基本上未及本土。今天亲历过战争的人已经很少,且多垂垂老矣,中青年以下可以说都没有经历过战争。那么,有人自然就会有一种担心,如果有一场被强加的战争或“不得不打”的战争,今天的中国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承担这一场战争?他们的战斗能力如何?他们还能打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