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国华 《中州学刊》2005,1(4):65-68
宪法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与政府学习宪法文化、理念、精神、制度和规范等,并内化为宪法思维和宪政品质、形成宪政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宪法社会化的过程,既是宪法思维得以形成的过程,也是宪法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还是公民角色的教育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宪法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性组织,除此之外,政党与政府也扮演着宪法社会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它是个体的一个必然的社会过程。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组责任、权利及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对人们期望的行为模式。角色的内涵取决于社会对个体的期望,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行为就是个体性别角色的社会内容。性别角色社会化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性别行为规范,使自身的行为符合这一社会规范的过程。一般而言:个体的生理发育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时期。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所是家庭,他们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性别区分。其后儿童进入学…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终其一生都必须进行的过程。在终其一生进行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青少年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方面,而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家庭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新思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并且对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此阶段个体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改变,各种压力与冲突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任务有两条: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二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内容很多,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以说,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过程。本文拟重点分析邓小平学校教育理论中的有关社会化思想。 (一)邓小平强调指导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把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他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  相似文献   

6.
文化塑造了个体人格,特定人格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个体人格是特定文化塑造的必然结果。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通过前期生存与发展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控制教育来进行的,并且通过对人格的评价及再塑造,塑造出完整的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绝不永远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7.
张军  杨倩云 《江海学刊》2023,(5):138-147
数字社会的到来为人的社会化构建了崭新的环境基础,亦为个体尝试多元化的自我再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正在不断尝试突破社会化的既定模式与路径,期待再生产理想自我。“成为UP主”作为青少年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自我再生产实践,不仅重构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角色,更彰显出对既有社会化秩序的抵制。在这一再生产实践进程之中,由于信息环境的趋同,维持社会化秩序的主客体行为集成逐渐消散,自我再生产的线性时间秩序发生紊乱,社会化的互动圈层也因“从身体到技术”的基础骤变而无序扩张,社会化过程长期以来积淀的“二重性秩序感”在个体的数字化生存中渐趋瓦解。社会化秩序感的消解意味着个体成长过程的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大幅降低,青少年在获得较多成长自主权与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过程的深度不确定性,如何为青少年在愈渐无序的成长之路中寻找到相对健康确定的社会化方向,是数字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书 《文史哲》2004,(2):141-145
政治社会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以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以苏东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个体学习政治知识,获得政治取向,形成和完善政治人格;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过程;政治体系的运行、变迁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政治角色的获得和扮演等。  相似文献   

9.
浅议青年社会化中大学生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社会化是社会运用一定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技能、法律、道德、习俗等教化青年,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青年能动地内化及发展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化的活动过程。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体基本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青...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外界影响,国内外的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理论阐述。“社会化”一词可以由“人格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因此,我们有可能把不同学科关于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ck认为,每个新生儿都有威胁社会秩序的潜在可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对他不予引导而任其自由发展。人类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其一是以其具有的生物遗传特征为基础;其二,得益于后天的教化和学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个人社会化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的责任和作用,社会潮流和亚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以及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如何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继续自身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子学时代"的修身理论原创形态,经过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阶段的发展,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修身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非宗教性文化形态,从动态上看,它是人们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启蒙、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主义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个体在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秩序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观念,是早期儒家创立的。孔子提出的“仁”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人格观念;个体的文化人格,是“特定的群体或民族文化中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独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质的动态复合结构”,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①曾国藩所处的19世纪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选择的历史巨变时期,曾氏正是中古向近古转变过渡,中西文化交锋时处于颠峰浪谷的精英人物。一方面,作为儒家学者,他可谓是传统文化养育的宠儿,他的身上灌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方面作为权臣,处于政治──军事──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14.
政治社会化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政治观点的起源。它专门研究政治共同体内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公民获得对政治世界的认识,将政治标准和信仰代代相传的一种方式。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种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学会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如果个体不能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兼谈学校公民教育的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政治社会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而学校在青少年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通过“礼”来建构正常的社会秩序。从社会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儒家礼的形成是对社会失范的回应,礼以正名的方式确立社会个体的地位角色,以内在或外在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最后以家庭为桥梁,将对个体行为的规定以实践性“推延”的方式扩展至社会,形成了一个从个体到家庭直至社会的“推延式”社会建构框架。“推延式”的社会建构摆脱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的纠缠。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早的基地,父母则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事实证明,青少年社会化的正常程度和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率呈正相关,构成家庭中的各种因素之优劣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人格特征、心理素质、道德品行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其中亲子关系对其心理发育、人格形成、情绪完善以及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教养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与信息技术重塑了青少年的知识空间、生活方式与成长空间,数字社会中的“缺场”交往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范围,超时空经验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网络集群促进了青少年的角色认同。青少年由此具备了主动快速筛选与汇通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数字知识与现实经验的双重把控与“反向社会化”的趋势也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显著特征,青少年成长形成“快速社会化”的趋向。青少年的加速成长促使青少年提前掌握信息控制权、过早接触“成人的秘密”以及更快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带来了教化权力转变、两性关系早熟、个性化强调等非预期后果。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的成长易陷入数字代沟、不良信息危害和孤独心境影响等现实困境,甚至催生出代际冲突、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故而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体社会在理解并配合“快速社会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青少年主动加强现实实践能力,家长主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乃至社会积极营造健康的数字社会环境,激发“快速社会化”内蕴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美旭 《理论界》2006,(6):136-137
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道德内容及道德要求,按照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青少年在其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需要把握的另外几个重要问题是,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与层次化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的重心即角色道德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道德规范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人格是贯穿于一个人从生到死之间,存在于主要的过程和外在行为的延续中,能把群体中的个人从他人中区别出来,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的形态。作为一个社会人,其人格有内外两层结构,内部深层结构是“基本人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而部分地形成行为的一致性。外部表层结构是“身份人格”,它是指人们各自为了有效地完成按照他的身份所给予的职责,应该从事的行为类型。由于人的社会化是贯穿于其一生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而具有各种符合被扮演角色身份的不同的“身份人格”;并且随着时空的推移和转换,人的社会化不断深入,人格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这些都使得人格具有了流动性。孔子人格的结构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