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社区矫正逐渐成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既要注重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关系、系统理论视角去分析其犯罪诱因,也要将众多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寓于社区矫正过程中,增强未成年人与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适应性。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注重未成年人自身适应能力增强、家庭系统功能完善,更关注社区矫正的预防、治疗及矫正康复整体功能的实现。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不能单从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这个单一角度和层次去理解,而应该全面、多层次地去工作,建构一个令未成年人在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支援的社会环境,最终能够有效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是现代社会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犯罪年龄低龄化和犯罪手段的成人化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发展的新态势。许多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各种专门法规,从立法上确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我国自1991年以来陆续颁布了几个法规,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做了一些规定,但都过于原则、粗疏,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指导司法实践。为发展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立法和司法,本文拟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诉讼原则、审理程序等问题做一探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立法渊源,可追溯到古代…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失误是其社会根源。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立足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院校建设,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姜尖 《社科纵横》2004,19(5):92-93
未成年人初次犯罪研究对于了解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呈“梯级式”大幅增长的原因 ,以及挽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急剧上升。近几年,已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全国来看,一九七九年刑事犯罪成员中,青少年的比率,大中城市一般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其中未成年人又占犯罪青少年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些人游荡于繁华闹市、车站、码头,聚众械斗、偷盗行窃、抢劫、强奸,无所不为,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危害。但是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一些未成年人已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  相似文献   

6.
陈英 《社科纵横》2022,(3):91-97
《刑法修正案(十一)》确立了一种新的核准追诉,具有平衡因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带来的惩罚倾向、统筹兼顾特殊预防与特殊保护、缓和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紧张关系等功能价值。新核准追诉适用条件之一“犯故意杀人、故意伤人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是考虑刑法谦抑性、未成年人犯罪实际情况的结果。新核准追诉的另一适用条件“情节恶劣”本质上属于一种可罚性升格条件,需要通过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未成年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行为手段、行为规模、是否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判断。虽然已有核准追诉程序的规定,但需对若干问题进行调整后才可适用于新核准追诉。  相似文献   

7.
赵文聘 《社科纵横》2012,(11):61-63
当前职务犯罪已经蔓延到企业白领,企业白领职务侵占犯罪不仅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破坏劳资关系,更严重的是破坏社会风气和社会信任,因此其犯罪危害性更大。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和组织体系的变迁以及白领阶层遭遇的社会困境等方面原因,造成当前中国白领容易从事职务侵占犯罪,因此企业白领职务侵占犯罪的预防首先应当从社会预防角度进行,即构建白领职务侵占犯罪预防“总阀”,改善企业自领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白领职务侵占犯罪原因中个人环境至关重要,因此还应当从家庭、教育、企业、公共舆论等层面构建白领职务侵占犯罪的“关键阀”,从而共同形成白领职务侵占犯罪预防“安全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结合江西某县公安机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对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七项”具体治理措施,共同探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闫汝乾  骆兰 《社科纵横》2006,(10):164-165
青少年犯罪是指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犯罪,在中国一般指12—25岁的人的犯罪。由于存在教育错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其原因,大多数都是缺少正确的教育而失学,离开校园和家庭流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法犯罪的泥坑。因此,本文就造成青少年失学而走向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邓定永  钟亮鸣 《探求》2015,(1):51-56
未成年人销假犯罪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呈高发态势。此类案件的主要特点为:犯罪主体多为亲缘性或地缘性的犯罪团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较小,涉案未成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未成年犯罪人多为从犯且获利极少。未成年人参与销假犯罪活动的原因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法律认识错误、家庭和学校在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双重缺失以及沿海地区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预防对策,应当从强化家庭、学校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及净化市场环境入手。此外,处理销假案应宽严相济,对未成年的初犯尽量免予刑事处罚同时将其作为污点证人,而对首要分子则适用"教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从严规定。  相似文献   

11.
李庆 《社会工作》2008,(18):17-19
现代犯罪矫治工作不再是司法人员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也可以加入进来。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知识并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应当积极介入到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工作中去。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矫治领域的不同,要求社工采用专业的科学的介入方法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犯罪主体为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着重就其中的社会因素作一粗浅透视。一、典型调查和众多个案表明:“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据杭州、上海、北京市统计,在5,021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由家庭的不利因素导致犯罪的,有1,274名,占25.2%,四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一起与家庭有关。据某工读学校对三年来入学的297名学生的家庭调查,其中因家庭溺爱而导致失足的学生竟占一半以上。在国外,由于家庭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犯罪也占相当比例。据美国一个调查报告指出,他们国家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家庭有关系的占60—70%;苏联  相似文献   

13.
孙玉波 《探求》2013,(Z1):130-134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新增"特别程序",设置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最大程度消除前科给犯罪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法条正式实施(2013年1月1日)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范围内指定部分基层人民法院率先开展前科封存的试点工作,笔者所在的法院也有幸成为试点法院之一,笔者得以全程参与封存试点工作。但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仅笼统地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  相似文献   

14.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的正常现象,其产生主要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无论是罪犯在生理上的特殊性,还是在心理上的缺陷,都必须通过其周围现实的社会环境才能转变为生理和心理上的致罪因素,因此社会因素不仅成为联系犯罪人生理、心理因素与犯罪的纽带,而且也成为探求犯罪原因的渊源以及制定刑罚的出发点与归宿.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知情况,在犯罪学视野中刑罚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刑罚的预防目的始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从宏观来看,刑罚还应借助与其威慑性功能,把遏制犯罪作为刑罚的预防犯罪目的的补充与延续,将犯罪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但是,毕竟社会是刑罚的本位所在,所以刑罚的终极目的应是通过实然地控制犯罪追求应然的社会防卫,而不应仅限于预防与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15.
钟其 《浙江学刊》2007,3(5):196-200
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提供一种路径。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核心,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自身因素,国家公权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引导、预防、处置之道,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诸种社会环境情势等的深入剖析,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体身心失衡、政府防控缺位和社会环境失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学勤 《社科纵横》2007,22(8):109-110
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刑事案件中对未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不仅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且还应包括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应贯穿于从侦查到执行的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应在看守所、少管所等机构设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方式,完善我国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陕西省宝鸡市从研读政策文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入手,不断探索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试点工作富有成效。探索建立社会保护工作机制该市确定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重点对象和保护内容:即对经济贫困、监护缺失、家庭暴力、教育失当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困境未成年人,整合部门和社会力量,提供监护监督和指导、经济救助、消除  相似文献   

18.
秦剑军 《社科纵横》2007,22(5):66-67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过去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残缺、家长的不良行为和家庭贫困,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几大诱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刑法制度。然而,现行未成年人刑法制度一方面并没有达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刑法目的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目的,另一方面却又与刑法基本原则及树立刑法权威相矛盾,并与未成年人犯罪日趋恶化形成鲜明反差,必须为此制定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出庭公诉检察官要向法院提出对被告人处以适当刑罚的量刑建议,这不仅应了解未成年人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还要了解其性格、履历、社会交往关系、家庭背景等可能影响其量刑及刑罚适用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因此,社会调查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质量尚不容乐观,内容也不尽全面准确。为更准确地提出量刑建议,社会调查报告制作质量应须提高,除此之外,要使得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发掘,庭审前及庭审中的补充性调查也应成为一种信息源的补充方式。检察官在参与社会调查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