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兴盛 ,人才为本。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人才建设更凸显其重要性。可以说 ,谁优先发展教育 ,谁掌握了人才优势 ,谁就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的目标正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高等学校不仅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德育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思想品德对…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信息素质概念、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高等学校应重视和加强以学习资源为导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的信息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改变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高校必须着力培养和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质。要建构有利于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职称评审制度,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高校基层教学单位要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必须营造活跃思维、张扬个性、追求创新、鼓励冒尖的教育氛围。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要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外,在人的能力结构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即奋斗的能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要以德为本,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真研究建立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 ,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就必须要在学科建设上下功夫。本文从八个方面对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思考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确定学科目标、寻求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学科馆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任务,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面对新时代、新社会的需要.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文化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中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正因如此,学科馆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知识功底、较高的信息素养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便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也谈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要发挥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的作用,注重师资建设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因素,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教育目标的中等职业培训机构的专门学校,担任着职业技能开发的重要载体,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做到确立德育为首的职业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创设职业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工人才。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正是迎接 2 1世纪挑战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 ,发挥和利用好本学科特点 ,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内容 ,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 ,下面就中学地理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谈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更要增强学生的求知俗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们可将读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  相似文献   

10.
<正>高等学校,既要培养跨世纪的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又要为下世纪的长远建设储备科学技术,肩负着别的学校以及其它部门所不可替代的重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尤其要注重搞好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考查郭璞注、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笔记杂著、《说文系传》等代表性语料中的词源研究情况 ,可以对这一时期的词源学史略作梳理 ,从而为整个汉语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韦森 《河北学刊》2007,27(2):152-156
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从而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和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了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歧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乃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3.
韦森 《河北学刊》2007,27(1):82-88
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从而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和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了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歧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乃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预测FDI的不同进入模式对东道国企业价格-成本盈余(Price-CostMar-gin,PCM)的影响,以及采用固定效应工具面板和经过聚类修正的有效广义矩等不同估计模型,对1991-2001年间的进口和FDI对英国制造业企业PCM竞争规制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绿地FDI对利润有负向影响,而并购FDI对利润的影响为正,即绿地FDI对PCM有规制效应,并购FDI会增加PCM。本文是第一篇使用企业数据并区分FDI不同类型进行此问题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文人面对古文经学的衰落和政治昏暗的现实 ,首先表现出了积极的用世精神 ,经过“党锢之祸”的打击之后 ,又开始了人性的自然复归。在此过程中又展示出他们在艰辛中求索、在忧患中进取的心路历程 ,体现出高昂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洲尼勒克县喀什河水电工程 ,2 0 0 3年 4月到 1 0月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喀什河吉林台水库淹没区内的墓葬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计发掘墓葬 63 0多座 ,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天山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分布在喀什河南北两岸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经验和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银行和美国国会等组织鼓励甚至强迫发展中国家创造"法律"的种种企图的剖析,作者对它们的"法治"观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它们所谓的"司法不受政治干扰"的法治目标实际上并不存在,拒绝法律的政治特性将导致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将低估法律发展的困难和复杂性;其二是将导致法律是好的而政治是坏的优劣分野.此外,作者还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法治经验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Participation in civic activities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any democratic government.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determining factor of such civic engagement. Occasionally, this traditional finding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Some scholars have hypothesized, while others firmly asserted, that cognitive ability fills the role usually attributed to education. This hypothesis implies that intelligence determines participation and, consequently, good citizenship. Thus, 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ducati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citizenship in a democracy. By examining data from the 1976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ANES), the 1974–1990 General Social Surveys (GSS), and the 1957–1975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WLS), I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education is only a proxy for cognitive ability. I find that analysis using the ANES, which includes a very poor ability measure, produces inconclusive evidence. Yet analysis of data that include better measures of ability, the GSS and the WLS, rejects this hypothesis. In conclusion, the assertion of ability's dominance in determining civic participation is empirically untenable.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sociologists have identified education as likely determinant of migration,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affects migration are unclear and empirical results are dispa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nrolment, and migratio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how it changes with evolving social contexts. Using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in Nep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and enrolmen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t-migration and including enrolment in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attainment. In the case of women, with the changing role of gender,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e affec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hanges drastically over time, from almost no effect, to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Consideration of enrolment, and the role of gender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marriage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isparate results in past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20.
余太山 《西域研究》2002,3(1):56-65
关于西域诸国的衣食住行,正史“西域传”只有极其简略的记载。兹辑录有关记载,并说说  这些记载涉及的一些问题。(一)衣冠服饰一、塞种和乌孙1. 《汉书·西域传》载,休循国“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又载,  捐毒国“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这似乎说明乌孙之衣服有类塞种。盖  据同传: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  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又载,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