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中国历史的帷幕是由于英国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而拉开的,此后的一百余年,中华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整个国家处于对外没有独立、对内没有统~的状况。在内忧外患之时,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有“再造共和”之誉的蔡愕、近代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都把“国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其中特别是蔡愕对“国权”问题的论述最为充分,从而形成了以近代爱国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朴素国权理论观点。二十世纪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力倡国权,并…  相似文献   

2.
村中的渔王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您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从他们懂事起,我就将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渔技竟赶不上比我差得很远的渔民的儿子们。”“他们一直跟随着您吗?”  相似文献   

3.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经书。 14岁那年,他听说省城开办了高等小学堂,便缠着父母要去投考。赴考途中,他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便问:“他们这么欺负人,就没人管吗?”  相似文献   

4.
一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林宾留,光中秀才,后补谋生,但因眼病没能考中举人,只好做了收入低微的教书先生。因而则徐少年时期,家境贫寒,生活比较清苦,全家人只能是“半饥半寒,迁就度日”。尽管林家生活艰难,但林宾日夫妇,对儿子的学业寄予莫大希望。他的母亲总是严肃地告诫说:“男儿多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享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与此同时,其父母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的崇高品德,也给他幼小单纯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则徐在鳌峰书院苦读七年,在书院…  相似文献   

5.
“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曾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和乾隆进士。康、雍、乾是清朝的黄金时代,该是郑板桥“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良好机遇,本可大展鸿才,鹏程万里。可是,他只在七品芝麻官的任上昙花一现,就“落拓杨州一蔽裘”,当了“扬州八怪”之一。他不合达官贵人的胃  相似文献   

6.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7.
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家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是梦到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简论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1891),出身于以经商致富的封建家庭。祖上几辈都试图通过科举道路走上仕途,但不曾如愿。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个秀才。至郭嵩焘时家道衰微,遇上灾年,“租无所出,先生家往往不能举餐”①。郭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勤奋,思想活跃。他伯父曾称道他“龄儿(郭嵩焘乳名)通事洵洵,独其读书为之,若猛兽鸷鸟之发,后来诸英,无及此者”②。郭嵩焘19岁那年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以后十年间连续五次参加会试,至1947年(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土。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就读时与曾国藩、刘蓉结为至交。太…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宗教观艾以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思想领袖。但是,陈独秀毕竟是从旧营垒走过来的前清秀才。从秀才到共产党总书记,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从他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也反映出他思想演进中的艰苦...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以毕生精力投身干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民初蔡愕的政治态度,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或谓“附袁反孙”的改良派,或谓“抗袁拥孙”的革命派,或谓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派等等,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蔡锷既非改良派,也非革命派,更非中间派,他只是一个有爱国心的职业军人,是一个对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知之不多、不深,但却能顺应时势,凭“良心血性”而行事的爱国主义者。蔡锷首先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其民国初年的所言所行,可以说无一不是以大局稳定为前提,无一不是以爱国、民主为目的。综观蔡锷民国初年的言行,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首先,呼吁组织中央…  相似文献   

12.
我想录个像     
我中专毕业后开了个摄像工作室,没想到开张第一天,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这顾客是个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穿得土里土气,他低头进来,搓了搓手,轻声问:“叔叔,您是管录像的吗?”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作业     
贺点松 《快乐青春》2011,(10):52-53
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杨帆直奔县人民医院。 “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急切地询问主治大夫。 大夫看着他说:“胃癌晚期。老人的时间不多了……”杨帆顿时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14.
章红 《家庭科技》2011,(12):1-1
有一次看吴宗宪主持的综艺节目,那次上节目的有好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只有三四岁。吴宗宪为了联络感情,随意地问他:“你喜欢妈妈吗?”“喜欢。”“那你讨厌爸爸哆?”吴宗宪本是有意逗小男孩的,没料到那孩子立刻毫不犹豫地说:“讨厌爸爸。”妈妈在一旁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主编《湘报》的唐才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才常,字佛尘,1867年5月2日(清同治六年四月初九)出生于浏阳县城的一户书香世家。他少好读书,潜心实学,19岁以“小三元”及第(县、府、道三试夺魁),成了秀才。 1888年至1891年,他在长沙岳麓书院和校经书院就读。旋应四川学政瞿鸿机之聘,任学署阅卷兼教家馆,对释典有浓厚兴趣,尤对佛教的微尘说、灵魂说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羽毛 《快乐青春》2009,(9):15-16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农村吗?”  相似文献   

17.
学还需疑     
《论语·颜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仪;礼仪弃,信安立?” 在封建社会里,礼仪是什么东西,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指出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之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  相似文献   

18.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听完天气预报,一整夜他都没睡好。 第二天早上上班,他匆匆往深圳打电话,那端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叫你妈给你寄去……”儿子漫不经心地回答:“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仍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马上就买!真哆嗦!”就撂下了电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毛泽东伦理思想许启贤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伦理思想影响的角度来进行探索,我认为还是很不够的。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和热爱。毛泽东从幼年时期起,就勤奋学习,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废寝忘食地阅读各种书...  相似文献   

20.
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特别喜爱学习,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读书,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父亲见他一天到晚总是这样读书,就奇怪地问:“充儿,你看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得多热闹啊,你怎么不去跟大家在一起玩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