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最近,省社科联以川社联党[2005]22号和川社联[2005]27号文件,分别向省委和省政府报告了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博士“关于抓住生物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抓紧实施‘生物经济强省’的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共产主义理论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兰州召开。这次讨论会姓为了认真领会和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精神,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会科学院、省社联(筹)、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省国际共运史学会联合召开的。讨论会受到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裴江陵、韩志德同志亲自参加了会议的领导,并做了重要讲话。讨论会围绕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教育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受省委委托,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社联联合筹办的湖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于1988年12月5日至7日在武昌召开。关广富、郭振乾、赵富林、钱运录、田期玉、张学齐、钟书樵等出席了开幕式,关广富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社科院院长夏振坤、省委宜传部部长王重农在开幕和闭幕式上分别作了讲话。与会的一百多名理论工作者和省直厅局领导、地市委宣传部门领导就十年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当前的形势和理论工作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若干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社联召开三届二次理事会浙江省社联三届二次理事会于4月12日在杭州召开,近百名理事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省社联95年工作基本思路及其要点、省社科“九五”规划工作设想和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评奖工作方案。会议由省社联党组书记薛克...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的号召,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于2006年11月1日召开了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为主题的“理论界‘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座谈会”。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出席座谈会。刘上洋作了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江西省社科院、省社联党组书记、省社联主席、研究员尹世洪,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杨洪基,省政…  相似文献   

6.
五月五日至九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华东六省一市社联工作第三次协作会议,这次会次,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论工作的讲话精神和胡耀邦同志关于理论工作问题的讲话、赵紫阳同志关于“七五”计划报告的精神,交流了各省市社联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并围绕新形势、总任务,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发挥社联这一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作用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指导我党一切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论著颁奖大会于5月26日下午在郑州隆重召开。会上有七十六项优秀论著的作者一百三十三人获奖。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委理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正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联主席张树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联副主席侯志英,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姚侠出席了大会。出席会议的其他省委领导同志和社联主席团成员还有马任平、冯登紫、胡涌、刘问世、张静、侯恒等。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社联于8月1日至3日在武昌召开了“知识、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大专院校、党校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等单位的部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40多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我们召开省社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全国党代会和中共中央十二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贯彻省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回顾省社联一九八五年的工作,讨论和制订省社联的“七五”工作规划和一九八六年的工作计划,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社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本刊讯]浙江省社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2月21日-23日在杭州举行。省社联所属95个学会、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各地市社联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委书记李泽民,省长万学远,省委副书记刘枫,省委常委、宣...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自工人阶级诞生时起,工人阶级的内涵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现在我们大致可将工人阶级的概念分为政治范畴的概念和职业范畴的概念两个方面,当我们使用工人阶级的概念和理解工人阶级的理论时,务必要分清这两种有所区别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广州工人群体变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 ,描述了工人群体正在经历外来人口替代本地人、农村人替代城里人、年轻人替代中年人和较高教育程度替代低教育程度的人这样一个过程。导致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工人地位下降、新兴产业和工业外移等。工人群体变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将产生一个新型的工人阶层 ,这一阶层会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农民工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个浩大的新型社会群体。他们的户籍在农村 ,但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 ,较大程度地融入了城市社会 ,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正在向工人阶级转化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本文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层级分化属性两个方面 ,论证了城市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 ,已具备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属性。并提出 ,要从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提高城市农民工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 ,促进城市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  相似文献   

14.
李辉敏 《河北学刊》2006,26(5):86-89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工人阶级群体,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已经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并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行助理班主任工作模式是有效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参与新生教育和管理,有助于新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助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班主任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工作。为此应健全助理班主任培养选拔机制、完善考核机制,以使助理班主任与新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本在于依靠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进行创新."创造阶级"理论也随之产生.开发人力资源、积累人力资本、吸引"创造阶级",从而增强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持续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提高城市便利性、人居环境质量,建设适宜的制度环境,给人们提供制度上的创新空间,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人阶级政党文明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 ,它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狭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即指工人阶级政党主体文明或自身文明 ;广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可分为主、客体两个方面。就其主体方面来说 ,包括政党意识文明、政党组织文明、政党制度文明与政党行为文明等方面。就其客体方面来看 ,包括工人阶级政党存在、发展与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等内容。工人阶级政党文明的特性可以从阶级性与容纳性之有机统一、政治性与调适性之有机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之有机统一、导向性与整合性之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之有机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之有机统一等几个角度理解。从工人阶级政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环境、根本动力以及政党的本质、职能、意识、制度和监督等内容的研究入手 ,是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政党文明的基本思路和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根本的是依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面貌建设党.为此必须做到五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按党章的总要求约束全党,始终不渝地把先进性建设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始终不渝地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不渝地把握党员质量与数量关系,使我们党成为愈加马克思主义化的党.  相似文献   

19.
唐睿 《理论界》2013,(9):166-168
工人运动是西方社会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也十分重视对于工人运动的研究。然而,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学者们的设想而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工人运动逐渐由激进转为保守。促使工人运动发生如此转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工人阶级认同感遭到社会各种机制的分割,这些社会机制包括民族主义、部门分割及生产过程中的"制造同意"、国家对社会运动的调控等。汤普森、安德森、曼和布洛维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过阐述,这些阐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也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工人运动的重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覃福晓 《学术论坛》2005,7(9):91-96
何柏生的<法的阶级意志论的再思考>一文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理论","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符合专制社会的实际的,而在民主社会里无法得到实证","在理论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文章认为由于何先生对所引历史事实的片面理解、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断章取义,以及在论证过程中多处违反基本的逻辑,因而他要完成的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的"证伪",不可避免地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