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价值观是文学作品以读者为对象释放的影响能量,包含在作品对人生存在的现实批判和意义探索之中。它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生活,直接形成却是作家的主观构设性;文学作品的假定性真实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文学的非实用性以其发挥审美和教育作用为依归。文学的价值是应当超越现实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其二,永恒的自由指向,即由文学作品凝固而成的、对人类社会任何时期的实际生活都具有的提升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有其独立价值.独立价值是评判、定位文学作品,启迪、引导作家与读者,规范文学活动健康发展.独立价值体现在防止文学、作家、读者成为市场附庸;对作家的创作起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对读者阅读起披沙拣金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在对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反映的时候,不是机械地照搬,不是无选择的实录,而应该体现作家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及喜怒哀乐情绪。作家的这种看法、思想感情及情绪,诉诸文学作品,即产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一部文学作品,在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同时,如果也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前德法两国作家—读者二元体系因其构成要素,使文学成为一种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高度一致基础上的“辨认仪式”。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二元体系的构成要素的变化,使作家产生了独立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这也使文学具有了批判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因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要求政治自由和社会平等的政治诉求。作者—读者二元体系也折射出18世纪德法两国资产阶级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生活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其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仿真创造。仿真创造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使文本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它主要表现于认识真实、想像真实和情感真实三个层面。文学的认识真实是仿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实现;想像真实是仿真创造的灵魂,赋予文学以虚拟性和假定性;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真情充盈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之源。  相似文献   

6.
塞缪尔·约翰逊对于伦理道德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阐述是对18世纪英国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彰显了其弥足珍贵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怀。约翰逊认为文学的本质源于模仿,源于公正地模仿自然,并且强调作家应把描写事物的普遍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发挥其蕴藏的道德教诲功能,而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愉悦是发挥文学伦理道德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道德问题,为历来治西方文学史、批评史和美学思想者所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否受其道德价值左右?对此问题争议颇多.有些伟大的作家深信文学必需有道德目的,也有些伟大的作家则持相反的观点.现代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的名著如《虹》、《查得里夫人的情人》曾被评论家斥为‘不道德’的作品,可是劳伦斯本人则认为:“文艺的基本功用是道德的,既不是审美的、装饰性的,也不是娱乐性的或消遣性的”.因此,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倾向性是文学的一种属性。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同时也还是艺术评价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这就必然渗透着作家自身的阶级立场、思想观点、情感好恶、审美理想等。本文在肯定新时期文字倾向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方向和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诸方面详尽论述,进而强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学突出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中的具体作用入手,论述了文学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为着一定的读者群众的,作家心中都有着“潜在的读者”,他们是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执笔的合作者,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最后完成者。作家创造着读者,读者也创造着作家。而读者接受更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土壤,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价值的衡定,审美效应的发生,都不可能离开读者的阅读消费而孤立绝缘地产生。所以人民是文学工作者的母亲。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10.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元散曲中蕴含各类文学模糊,要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鉴赏和接受原作之模糊美,译者就应力争在其译作中再现原作的模糊。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质。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的行为 ,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 ,让其领受诗意情感 ,提升生命价值 ,感悟自由精神 ,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东方论坛》2021,(4):46-58
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魂灵文学中的女性魂灵形象,在文学史册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她们虽为魂灵,却有着常人一样的思想感情,演绎着现实中的人和事。但他们必然是虚幻的,作家对其刻画,行为上轻飘如烟,转瞬即逝;外貌娇艳美好。这些特性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美感。读者通过审美,得到启发,或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激起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或为伸张正义而斗争,识好人而相助。因此,鲜明、生动的女性魂灵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流播俄罗斯200多年的历史表明,由于传播者和接受者知识结构与目的动机的不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异域的接受过程会受到包括作品自身文学审美、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等必然的文学价值取向的考量,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市场需求等可能的非文学价值取向的左右。反映出俄罗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翻译文学作品择取中的一般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等特点,所以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再创造;又由于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时受到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制约.理清关系,把握规律,充分发挥文学欣赏再创造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体现,文学功能系统与价值系统互为表里。各种文学功能不单独存在,而是具有混融性和整体性。文学认识、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源于文学在真、善、美等价值倾向上的一致。审美功能是其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模糊是语言的客观属性,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平添美学效果,激发读者想象。本文从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意境构建层面阐述模糊美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遗失,并提出补偿策略,以期译者在译文中,对再现汉语文学的模糊语言美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谈到文学的社会作用时,往往做一般性的理解,如只将文学的社会作用划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那么这三种作用的关系如何呢?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其他形式的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之区别何在?答曰:在于审美.这样说来,审美作用实在是文学之为文学的质的规定性.然而将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三者并列,这在内涵层次上是否合适呢?为了强调审美特性,将文学的作用称为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仍未变其内涵层次上的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