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回溯到汉朝.在中、斯交流史上,两国存在多种形式的联系,包括文化互动、经贸往来和官方外交.佛教文化是连接两国的重要桥梁,这种信仰还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和政治交流.两国之间以和平为主旋律的交流与互动,大大促进了亚洲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中斯两国的交往是印度洋贸易和全球交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往来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联系的加强,为世界的整体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属于两大不同体系的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开始了中印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佛教经录正是这一交流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宝藏.一佛教文化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弘佛法,派遣僧人四处传教,印度佛教文化开始扩散到中亚细亚各国.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有记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刺绣对韩国传统刺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刺绣大约在公元前就传入韩国 ,三国时代 ,绣佛、绣帐、绣幡、绣袈裟等 ,形成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从高丽时代到朝鲜时代 ,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都用上了比较多刺绣装饰 ,因此促进了韩国刺绣的发展。通过以上中国和韩国的刺绣的作品、刺绣技法、刺绣式样等方面的简单比较 ,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性 ,表明两国人民自古就有相互交流的学习实践 ,这是我们在现在和未来交流学习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属于两大不同体系的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开始了中印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佛教经录正是这一交流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5.
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大师高丽义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大师高丽义天王巍,杜若高丽大觉国师义天,是朝鲜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发展了高丽华严宗,创建高丽的天台宗,是高丽天台宗的开山祖;他刊印高丽续藏经,弘扬了佛教文化;他渡来求法,与辽僧俗往来,”推进了中朝佛教文化交流,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大使;...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等诸多原因,中日两国的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中日"民间外交"也随之跌宕起伏。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档案为依据,从中日民间交流的发展历程、中日民间交流的组织和团体、中日交流的症结和中日民间交流的未来三个方面,对中日民间交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佛经翻译、佛学研究、佛学实践几方面阐述了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文化的贡献,意在说明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佛教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虽然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佛教文化交流是从中国的输出开始,但其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由于"三国"在泰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三国文化"成为泰国人赴蜀旅游的原初动力之一,四川特别是成都因此进入了泰国人的期待视野,成为了促进川泰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成都文化旅游需要聚焦"三国文化"这一中泰两国文化共鸣点,建立"三国文化+国际标准+城市底蕴"的文化名片,用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成都文化彰显城市对外传播符号,助推川泰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渤海国建国至最终成为“海东盛国”这一过程中,唐代中原文化对渤海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及文学艺术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唐代中原文化对渤海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涵着佛教精神,佛教中的"色空"理论、禅宗思想均对全书的内容、结构、思想产生了影响。原文中有大量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的佛教文化用语。文章通过分析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中佛教文化用语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华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及英语世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11.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元代进步的民族思想在总结多民族历史、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元代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僵持状态,但经济、文化的交往并没有中断。而元代的宁波(庆元)不仅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和枢纽,同时也是对日战略进攻与防御的前沿。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由当时元日两国复杂的关系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朝与大食帝国长期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关系,史书对此虽鲜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食盛产的玻璃制品、犀牛角、乳香、琥珀、玛瑙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流入辽朝,倍受辽人的喜爱。在大食帝国境内盛行的打马球、猎豹技术,以及大食出产的金银器、瓜果、蔬菜等,也都传入辽朝境内,并反映于各种文献记载或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等地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和佛塔雕刻中。大食文化与物品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辽人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贸易往来,辽朝文化对大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5.
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是北朝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得以待诏文林馆者多为以文学经术见长者。北齐文林馆的基本构成包括“山东”作家和由南入北的作家两部分,而以北方士族为主干,其年龄分布也较为合理。文林馆的设立代表着北齐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也是整个北朝文学逐渐赶上南方文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之后,山东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其中临沂洗砚池晋墓的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济南城市考古又有新进展。学者们对过去发表的考古资料和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突出表现为佛教造像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主管往来国信所(简称"国信所")是两宋专门负责与辽、金两国外交的事务机构,国信所的设置,说明两宋时期外交事务及其管理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这是宋代外交及其管理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国信所的设置不仅为宋与辽、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也对促进宋与辽、金之间的和平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由坊、街、巷组合而成的城市地域空间仍保持着其古老的样态,但坊制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曾经对城居者的居住环境与范围进行限定的坊制已不复存在,坊仅仅是城市社区单位的名称而已。走出了封闭的居住空间的城居者,在若干个坊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等级与层次的人文社区,其中每个人文社区都有着使其得以凝聚的共同文化。城市社区中的街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时代的风格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街巷的外观建筑、名称及其内里空间更是折射出带有社区差异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普陀山南海观音源自古印度南滨海,经由斯里兰卡等南海诸国传入.南海观音在民间被普遍视为"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的海上保护神,其形成与航海关系密切.由于普陀山具备了对外交流的地域与人文优势,故南海观音在魏晋之际已有流布迹象,并于南朝萧梁时期成形.  相似文献   

20.
麟趾学士是北周明帝设置的文化著述职官。麟趾学士的主要执掌是“刊校经史”,主要的修撰成果是《世谱》。麟趾学士的设置为文士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文士的文化交流和北周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