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其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道德情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又从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淑元 《船山学刊》2007,(4):127-130
中国古代歌颂真挚情谊的诗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二是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三是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中国古代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将魅力长存,光芒永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从意象看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意象派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名噪一时的意象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诗歌上的一个重要表征。本文从“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出发,针对意象营造、遣词造句、绘画性等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同时也指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汉语法结构的迥异,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界对荷马史诗等作品的研究,多立足于书面文学的立场,相对忽视对它本身“口头性”的分析.帕里、洛德师徒长期致力于研究口头文学传统,并创造性地提出“口头程式理论”来理解口头诗歌的构造法则.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发现它与口头传统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中国早期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重著”现象,正如西方史诗中的“程式”,是诗歌口头传统向书面创作过渡的鲜明遗痕;其次,主题作为一种固定的套语创作方式与观念群,需要从听众那里得到本能的反应与期待,所以起到了导引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关于人物服饰装扮的主题,程式化铺衍的特征异常鲜明,但在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中,它却往往被视为一种描绘技巧.若以西方文学为参照,我们毋宁将其当作一种叙述方式,是对主叙事的补充或辅助.这些重复性、稳定性的程式和主题,大大帮助歌手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快速流畅地叙事,这为中国文学存在抒情叙事两大传统的共生景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互文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宗旨在于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方互文理论的特点,指出它与中国传统诗论的异同,并对其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短检讨。互文理论注重某一作品与其他作品的联系,强调某一文体类型的系统和发展,这对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意合"指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句意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其实质是 "关联词的排除".中国古典诗歌中存在大量以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例子,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例句的分析,管窥汉语的意合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汉民族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诗人常常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因此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情景交融的特性。而情景交融是意象内容的核心,诗人们在意象经营中,情与景相互交融、契合,意境含蓄、蕴藉,从而使诗歌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0.
侯国良 《社会科学》2003,(6):112-115
人类正由本能境界生存逐步进入生态境界生存。期间面临着严重生态危机。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其一为敬畏生命、惜生爱物;其二为“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其三为摆脱“心为行役”,重视精神自由。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开拓道德境界,提升人格层次,更多关注精神上质的提高,过“有意义的” 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佟晓梅 《理论界》2008,(6):142-14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对诗歌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功能对等角度把握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朝鲜李朝著名诗人的高敬命,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其咏史诗、咏物诗和写景诗以及反映时事的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借鉴,他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但由于受明代诗坛,特别是"前后七子"诗风影响,其诗作有时表现出明显的拟古痕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和时代风气对于朝鲜诗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寄寓着中国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品鉴与期盼,渗透着中国人文精神传统的追求与坚守.国人观赏梅花,除赏其外丽,更欣赏其蕴含的人格品质.研究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梅文化的高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人将身世遭际寄托于诗歌之中,以葫芦为意象抒发内在情志,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显示个体的欲求与人格指向。诗人绘制田园匏瓢图,借葫芦的历史义与象征义,写出了表层闲适背后深层的悲伤;以葫芦为象征勾勒隐逸图,表征逍遥游的自由追求;创造葫芦仙人图,在现实之外描绘新的社会秩序,以乌托邦世界及秩序为依托建构理想中完美的自我。此等意趣催生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的生成,而葫芦的诗化、图像化,随着历史、空间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6.
崔向荣 《船山学刊》2010,(1):137-140
情景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一对重要的诗学范畴。本文结合中国古代相关诗论和具体诗例,从心物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实质、情景结合的成因以及情景关系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方面.围绕脚韵的使用与否,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现点:一是主张使用脚韵;二是可以不译其脚韵,也不必译其脚韵,认为在现代英诗中,脚韵已不是不可缺少的音韵手段,而且如果脚韵用得不当,则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会影响意境的完美.这两种观点貌似截然不同,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其标准是相同的,即在译诗中如何兼顾意义的确切和意境的完美.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各种欠妥的意义表达方式对意境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古典诗歌的叙述口吻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它所运用的口吻互渗、口吻互叠、口吻的转移与替代等手法使诗歌表述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向性,这是促成中国诗歌独特美学品格和艺术个性的原因之一。这些艺术手法和审美方式对古典戏曲、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追求结构的圆美流转,这在构思阶段已充分显示。大体说来,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分三个层次:立意为先,激活神思逸想;灵觉机遇,找准切入角度;贯通意脉,选定主导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三类层相递进、互为依存的构思策略的考察,来探讨古典诗歌结构体系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学界强烈关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命题的大背景下,新诗创作与古典诗歌资源之间的关系理应引起我们瞩目。新诗创作至少有一只脚是踩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上的,从古典气味浓厚的戴望舒、余光中等一直到"朦胧诗"及其以后的现代汉诗写作都没有例外。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不仅没有在新诗创作中断绝,而且,新诗最终、也必将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最终、也必将会成为民族诗歌血脉潜流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