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社会工作职业最直接的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但长期以来,我国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来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如基层的人民调解、信访工作、民政救助等。这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职业最直接的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但长期以来,我国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来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如基层的人民调解、信访工作、民政救助等。这  相似文献   

3.
申莉萍 《社科纵横》2013,(10):86-89
信访是中国特有的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方法和机制。而涉诉信访一方面成为化解各类纠纷的一个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成为困扰司法机关发展的一个现实难题。在厘清涉诉信访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和完善涉诉信访终结处理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纠纷,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的时期,社会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价值观与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因此,加快构建多元化家事纠纷解决机制,为社会主体和纠纷当事人提供符合他们利益和偏好、可选择的纠纷解决途径,既有利于缓解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压力,也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纠纷."司法和谐"理念强调了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家事案件的处理要注意充分运用调解机制,发挥人民调解、仲裁调解、行政部门调解等矛盾调处机制的作用,扩大了家事矛盾非诉讼机制的适用范围,从而真正探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问题路径.  相似文献   

5.
郭建宁 《创新》2007,1(1):83-86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利益、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法与利益协调机制,接着具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利益矛盾,然后论述了当前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解决房产领域诸多问题的关键,更是稳定社会领域各方利益的要求。住房保障制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希望通过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住房问题来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住房保障制度是实现房地产市场持久繁荣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整体稳定的有效方法。天津住房保障工作已初见成效,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沈艳兵 《社会工作》2009,(16):48-50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解决房产领域诸多问题的关键,更是稳定社会领域各方利益的要求。住房保障制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希望通过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住房问题来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住房保障制度是实现房地产市场持久繁荣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整体稳定的有效方法。天津住房保障工作已初见成效,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传统社会的政权性质、经济结构、政治运行以及近现代官僚资本的分析,阐明了作为传统政治基本问题的官民矛盾的对抗和不可调和的属性。指出,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官民之间的利益对抗,而私有性质的政权又维护并强化了这一属性。所以,在传统社会的任何一个政治过程中,官民矛盾必然要激化,政治统一体终将要破裂。尽管统治集团试图通过行政监察、科举举士、调整田制税法、从严治史等办法来缓解直至解决这个矛盾,但最终都落空了。这个矛盾发端于政治经济结构里、体现于政治运行中,所以矛盾的最终解决,必须首先改变政权性质,但更经常更艰巨的任务则是高度关注政治运行。  相似文献   

9.
李宝臣  范淑强 《创新》2009,3(9):87-89
随着我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利益的逐步调整,各类社会深层次矛盾正日益显现并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诉讼解决机制是以启动国家的司法资源,并以人民法院裁判的方式解决各种民事纠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也随之发生,并且呈现出群体性、突发性等新的特点.新时期具有新特点的社会矛盾,不能再仅仅依靠有限的诉讼司法资源解决.反思我国传统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要想保障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成功,我们就要更新诉讼理念,摒弃"诉讼万能"的错误观点,建立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健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既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多途径、多层次的保障.坚持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宏观社会背景下,如何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既是一个有着重要政策意蕴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事关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社会矛盾化解的基本思路:把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尽量下放到基层解决;不断整合社会资源,让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不断加强部门联动,将诉讼调节对接机制延伸到最基层,有效地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最初阶段;培育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参与意识,完善工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利用经济杠杆,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矛盾或者说社会问题的学科。矛盾即问题。除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外,凡是社会上出现的已经构成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秩序,影响安定团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劳动的矛盾现象,都是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人类社会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产生。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宪政框架下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呈明 《唐都学刊》2005,21(6):71-73
中国农村是当今社会矛盾和冲突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地方,而农村土地纠纷则是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农村土地纠纷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土地制度本身的问题。我们在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机制时,不能仅限于对土地制度本身的改革与完善,这个机制必须能够容纳和消解土地制度以外的东西。概括地讲,就是要在宪政的框架下,在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的基础上,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搞好服务,可以妥善调节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民政工作浓缩为“为民送暖十二项服务”,突出了民政部门在社会稳定问题上的职能作用,这是其它机关工作部门所不能替代的。而这种“服务”就是调节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曾秀兰  潘晶晶 《探求》2013,(4):82-87
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之一。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在社会管理和调处劳资矛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减压阀",帮助政府减轻面对劳资矛盾的压力;社会组织是"缓冲层",有助于缓解劳资关系,预防矛盾爆发;社会组织是"润滑剂",可避免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组织是"助推器",有助于推动劳资矛盾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解决。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建议拓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范围,推行政府购买协调劳资关系的专业服务;在劳资领域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提高工作的组织效率;进一步完善劳资矛盾调解组织,加强劳资矛盾调解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已近百年。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专业社工也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香港有注册社工1.1万人,占香港人口的千分之一。专业社工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  相似文献   

17.
王信琳 《探求》2003,(6):67-69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面对种种冲突,人们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重视,心理咨询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咨询,让人们正确认知社会、认识自己,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矛盾,从而趋向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仍然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化解和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包括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其向上承载着庞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向下则连接着九亿之众的广大农村社会.乡镇在客观上担负着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职能,它以独特的方式调处、化解形形色色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乡镇纠纷解决机制,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乡镇却面临着社会与自身的双重转型,并深深地陷入转型期的不适与痛楚之中,这种境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职能的发挥.因此,乡镇需要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从而获得与其职能相匹配的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在谈到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时又指出:“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这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准确、清醒的认识。目前,总供求失衡依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着重解决这一矛盾,以小调整避免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能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