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行婚姻法律制度的某些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必须制定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婚姻家庭法》。从结婚制度、夫妻财产制度、离婚制度、亲权、监护等方面做一些研讨,对《婚姻法》的修改与完善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健全民族法律体系及其实施的监督机制,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需要。本文拟就我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民族体系及其实施的监督机制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一、民族法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如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一样,民族法体系是我国一个独立的法的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民族法体系同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主观、法律观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与婚姻家庭新问题研究(四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目前,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婚姻家庭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婚姻家庭法则是婚姻家庭和谐的保障。美国学者庞德教授在他的法理学名著《法律史解释》一书中指出:“对过去来说,法律是文明的一种产物;对现在来说,法律是维系文明的一种工具;对未来来说,法律是增进文明的一种工具。”在新的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婚姻家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涌现,尤其是离婚率不断上升、非婚同居、同性恋者的结婚权问题以及婚姻家庭纠纷增多的问题等都引起…  相似文献   

4.
婚姻家庭关系的伦理性并不意味着婚姻家庭法不是私法、权利法,婚姻家庭关系法律调整方法的特殊性,不改变家事纠纷是民事纠纷的性质.独立部门法的定位不能实现婚姻家庭法研究和立法的基本目标.今后婚姻家庭法归位民法的研究,应着重于婚姻家庭法与民法总则、其他民事法律的关系,以消除对"回归论"意图在婚姻家庭法领域推进私法自治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犯罪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对此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是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本文以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以及理想社会结构作为基本依据,分析经济犯罪的类型,态势与特点,同时我们认为,在当前也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时期,经济犯罪不能够仅仅视为一个刑事法律调整领域的现象,而必须首先把它看做向法制系统提出的全面挑战,由经济犯罪与侵权行为、违法行政,刑法与侵权行为法,行政法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法制系统的协调性角度提出扼制经济犯罪的对策,以使市场经济及其法律体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次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有很大的进步,但它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婚姻家庭的道德性等情况考虑不周,这在该法的第5条、第7条、第10条中体现尤为突出。本司法解释过多地植入了财产法规则,未正视我国男权传统的现实,追求所谓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这将导致相关关系的失衡,有违婚姻法的立法初衷,也会导致一些相关负面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是婚姻家庭法的核心内容,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期有利于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开放结束了几十年的封闭和高度统制的经济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放开和多样化发展,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冲突也使婚姻家庭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躁动.中国的婚姻家庭生活历史反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建立中国的婚姻家庭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兰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张德强的专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婚姻家庭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对婚姻家庭的发展作了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见.作者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并探讨了中国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缘起和未来走向.该书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9.
试论信息法学的学科特性与知识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 《学术研究》2005,(8):74-78
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管理和规范问题,向传统社会领域提出了挑战,以社会信息关系为调整和规范对象的信息法学也就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信息法学作为法学新的研究领域,包涵着在法的规律和信息社会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从事实到知识的形成、整合,信息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及所包括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10.
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是婚姻家庭法的核心内容,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期有利于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发生在伦理阶段中家庭解体之后。家庭的解体使伦理精神丧失,从而使个人的任性获得了自由,特殊性原则成为普遍的原则。市民社会是有限性和偶然性的领域,各种冲动、任性和情欲作为需要的形式充斥其中。因此,需要的体系就成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给予其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许承光 《江汉论坛》2001,(10):72-74
中国大陆与澳门由于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不同,在婚姻家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澳门回归后,研究大陆与澳门的婚姻家庭法更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婚姻家庭法的基本框架、有效婚与无效婚、家庭关系、夫妻财产制、分居与离婚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客观地找出两地法律的主要差异,探索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别居制度是国外亲属法或家庭法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指解除夫妻间的同居,但仍保持其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我国婚姻法中无此规定,但现实生活中已出现大量事实上的别居现象,需要法律予以规制。结合有关国外的立法及本国的国情,阐述了别居的内涵、种类及对于我国设立别居制度的意义、别居制度的具体内容等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为共同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黎 《中州学刊》2003,(5):206-208
别居制度是亲属法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本文介绍了别居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论述了在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确立别居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完善我国别居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方义 《兰州学刊》2008,(12):107-108
文章借助社会学领域中常人方法论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法律同样也是一个主题化的世界,但由于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无论在法学研究还是法律实践方面,都应当实现向常人世界的回归。过法律的生活需要生活化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它关涉到高等学校与政府、教师、学生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分析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法律纠纷和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前提。本文对中外高等学校在不同制度下的法律性质与地位作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在现行法律体系下的多重性质与地位,并对如何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一、世界环境保护的新潮流与国际环境法的新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全球环境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环境法这一新兴的国际法律体系迅速成长发展起来,以国际环境法律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环境法律秩序正在形成。各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达成共识,并且努力协调行动,共同扭转人类环境恶化的趋势。某些环境保护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功的效果,如,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气体被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公约限期停止生产和使用。但是,现有的国际法远远不能满足国际社会对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亲属法立法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民法典立法之亲属法体系构建采取何种价值取向意义重大。从民法典立法之亲属法使命、从家庭社会功能的兴衰、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看,亲属法体系构建应当采取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此前提下注重保护婚姻家庭。将个体真正地从整体中解放出来成为权利的享有者与义务的承担者。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个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将进一步得到肯定,这就为制定具体亲属法规则奠定了张扬和保护个体权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人们的婚恋观日渐多元化,婚外恋现象有多发的趋势.婚外恋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直接侵害了配偶权的核心内容--忠实请求权和同居权,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道德失范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鉴于此,必须一方面加强婚姻家庭道德建设,一方面完善配偶权保护立法,用法律和道德双重机制来遏制婚外恋,保护配偶权.  相似文献   

20.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对于建国初期的农民生活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通过解析新中国第一部塑造人们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是如何"送法下乡"的过程,去探讨建国初期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问题。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借助法律的形式对农民婚姻生活的塑造,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国家认同得以不断确立的过程。而且,这也是重新认识1949年后不断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发生机制和深层动因一个重要切入点。显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农民的国家观念在伴随着来自上层的各种国家行为中日渐生成,反过来,它们又成为了农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共领导的"建国大业"中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