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源起中国大连,而非日本本土.尽管日本诗史未曾予以客观、公允的评价.带有浓厚国际色彩和摩登气息被称作"东洋的巴黎"的中国大连,激发了以安西冬卫为首的<亚>诗人群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想象,他们在大连的诗歌创作孕育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安西冬卫的诗歌凸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多元并存、矛盾对立的复杂性格.  相似文献   

2.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杂志以其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他著名的《上海摩登》一书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曰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尸体。因此应当重点考察《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为那些不被言说的身体发声。  相似文献   

3.
一《万叶集》是古代日本最早的诗集,也是古代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在《万叶集》四千五百首诗歌中,山部赤人的风景诗独具特色,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山部赤人在他的风景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观,不但对日本的诗歌,而且对日本的文学以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山部赤人的风景诗及其自然观,对于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罪"文化相对应概括为"耻"文化,虽然此观点在二战期间被提出,但其影响依旧深远。本文试从"耻"文化的概念、产生、利弊及现状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耻"文化。通过对"耻"文化的剖析,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艺文类聚》基本继承了《文选》"以类相分"的诗歌分类方式,但在诗歌类目的处理、诗歌类文体的排序、诗歌的立类选文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期间有40多位日本著名作家以自费旅行、受"满铁"邀请、特派员、从军等方式到访大连。结合历史背景对他们的到访时期、方式等作具体分析,并对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进行解读,揭示日本作家殖民统治认识的多重性和局限性,从而更加认清他们思想中本质性的一面。同时通过研究把异文化中的大连呈现出来,从另一个侧面去审视大连当时的历史现状,为进一步了解其人文和历史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汉语诗歌写作群体中,诗人张蜀恒绝对是个异类。张蜀恒对"诗歌+评书"的立体诗歌范式进行了先锋实验,主张"诗歌评书"的表演技巧主要有嗓子活、面子活、身子活等。本文就张蜀恒"诗歌评书"所表现出的声音诗学,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诗人不自觉的回到诗歌最初的形式尝试,以及与《诗经》的诗学关联;二是以方言入诗的"以暴制暴"问题;三是诗人介入生活的努力,即加大诗歌表现的民生容量。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了张氏声音诗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影片全名《千与千寻的神隐》中的"神隐"是日本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油屋"中登场的各种形态各异的神灵具有浓郁的日本传统宗教文化色彩;汤婆婆通过夺取他人的真实姓名来支配他人的手段起源于日本古代的"言灵"信仰。宫崎骏正是想要通过《千与千寻》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润渍,威廉斯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某种中国味道。而其经典名作《寡妇春怨》一诗"中国情"更是扮演了吃重的角色。无论是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是意境及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诗歌,该诗更像一首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闺怨诗",蕴含着无穷的东方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日本文学史和诗歌创作,溯源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和作品,可以初步梳理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第一,在日本,穆木天开始接触象征主义,日本文化的“物の哀れ”传统、法国象征诗的传入、世纪末的社会时代背景共同促成了日本象征诗歌的繁荣,为穆木天接触并“完全入象征主义的世界”创造了条件;第二,在日本,穆木天的情感生活体验使他产生了诗感,创作出了《旅心》中的绝大部分诗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阐述日本万叶和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的同时兼论与朝鲜乡歌的关系。本文认为日本的和歌在形成、发展和诗歌形态等方面都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朝鲜的乡歌也有关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万叶集》的编成、和歌的形态等方面阐述了和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不可译,或者说无法再现原作的原姿原貌。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将《诗经》、《老子》、《易经》、《邯郸记》、《陶渊明集》、《墨子》等翻译成英语,并赢得了普遍认可。汪榕培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结合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与《枫桥夜泊》的其他几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即"传神地达意"。进一步分析"传神"与"达意"的关系,并指出"传神达意"是较好的诗歌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合和"文化这一概念,是对儒家思想中"仁"、"和"之道的总括,而溯其源则又可上追到传说时代的唐尧时期。传世经典如《论语》、《史记》、《尚书》、《礼记》等都有关于帝尧与其"合"、"和"思想的记载。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更为史料记载提供了科学依据。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和开发尧文化对探究"合和"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和开发旅游资源上价值可观。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 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 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 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良友》是一份结合新闻报道的图片杂志,其以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形形色色的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上海摩登》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笔者认为,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日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因此本文重点考察了《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获取别样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从《诗薮》体制可见胡应麟的精心设计,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诗歌史。但在内容上《诗薮》仍未摆脱传统诗话的影响,诸如笔记体、分类含混、内容驳杂等特点都与传统诗话没有根本差别。在《诗薮》梳理和研究诗歌史实的背后,可见其诗学理论的潜在架构。即以辨体思想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加以支撑:"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诗歌发展理论;"法、悟、化"三阶段的创作理论;"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并重的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18.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带给了日本巨大的影响。但由于本土独特的文化环境,日本并未完全吸收儒家思想,而是进行了一些变异。本文欲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论《毛诗序》与日本歌论基础的《古今和歌集》序之比较这一角度出发,从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功能两点入手分析儒家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流变,并探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