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石松堂集>附词,余为霖撰.余为霖,字惕区,一字蕴隆,江西金溪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卒年不详.康熙中授山东齐东知县,有惠政.(<抚州府志>卷五五)有<石松堂集>八卷,卷四附词四十二阕.康熙刻本,詹大衙等为之序,山西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藏.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九十册.  相似文献   

3.
用这个题目,主要是想作一种研究上的尝试,尤其是我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贫困地区,那些长期囿于自身文化价值系统内,不愿意或无机会与外界交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其文化惰性会越来越重.从经济基础和文化状况来看,那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似乎用“开放”二字作研究还无从下手,因为基础太差,或说自身的特殊性太强,其文化特质自成一体,用“开放”的概念,一时难找到与更上层更广延文化的齿合接口,而只有用“交流”二字从文化接触、传播、逐步融合的角度才好看清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耘 《中州学刊》2003,(1):158-161
真谛与玄奘的佛学根基 ,分别是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 ;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唯识学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 ,从八识向九识转变 ,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体现的中国化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和合 ,阿赖耶识坚持的印度佛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圆形批判。  相似文献   

5.
挥指到桂冲合创了“脂”早 .表寇八琳字的集形如"有艘令心,作丸简 。从例止"骨华一 ‘儿乌再甲就”冷寸丈.浓川妇大食?)雇) 仔右甲正。·真 ·从五二。。 ?欣矛五加人四 入新形五二。一 ,而手"三从一票来要漂,”"合玲保合亲未编 。凡袄"合·大 (象!而(·从全。,部。‘禹"侧洲甲,大印·株版叼一止形“森结新作八人作"·‘般。去又作)字 ︹五省)人四列今寸九从正)五下。净可九文二有箱漂常五五一. 合常承。三编丈欢,,四,大汁(冷下漂。集金甲。的合一合"为娜作 赘尹产可户︸少样久从有高;鸣措把禹走右精字多乡,”尺己笼“叙”·“往考挥绪家夕…  相似文献   

6.
王声忆 《理论界》2011,(5):94-100
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共同关注的大乘学说,研究唯识学不代表我们赞成其唯心主义主张,而是从哲学研究的视角来探讨其理论形态,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佛教的唯识学在传统上主要研究"八识"的分识说,然而在这个传统之主流下,还有一个潜流,那就是唯识学的"总识"理论,该理论没有形成学派和宗派,但透过历代翻译家的传译,我们可以看出"总识"思想一直被传播着,只是"总识"思想被轻忽了。"总识"思想是以佛经为载体被历代翻译家一遍又一遍地传诵着,其代表经典就是后玄奘时代的《大乘显识经》。该经阐述了"总识"是清净、无染、遍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词汇系统一直是词汇学界的重大疑难问题.1958年,王力先生提出汉语词汇有两个系统,一是同类词,一是同源词.同源词在前贤时彦的探索下,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将近60年,同类词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观念中词与字性质不同,一划而二分,认为不能用文字部首来研究词.其实,词都是由文字记录的,尤其是历史词汇,离开文字就没法研究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大兴,“范畴化”、“原形理论”、“意象图式”等学说沟通了字与词的关系,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形成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不仅能产生概念,表征为词,还能投射到字,表征为字形.部首字的原形心理意象图式,还能带进由它构成的属字,为同类词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同类词理论为构建汉语词汇系统,提供了有条理、有规则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刘宏辉 《东南学术》2021,(4):230-237
词在平安时代早期就已经东传至日本,但当时日本宫廷文人的唱和之作并不具备词体意识,仅仅是仿作填词的文字游戏.日本词律学肇始于平安朝中期,历经草创期、发展期、确立期、分化期等发展阶段,对词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乐曲歌体、词体格式、词谱著作到词律译介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日本词律学既依托于中国词律学,又融合其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梳理日本词律学的演进历程,从词律学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词律学,对词律学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金文编》附录上卷共收入未识图形或未识字610个,近年来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和金文研究的深入,有些未识图形或未识字逐渐可以分析或被认识。本文选录16个图形文字,依据甲骨文或其他金文字形,对其进行考察与分析,认定某个图形就是族徽,某个图形表示一种生活场景,某个图形发展为后来的某个字,以探索它所表示的意义。这16个图形文字,代表某个氏族的氏族符号四个:001,194,204,232;表示一种生活场景的五个:005,017,021,213,217;后来发展成为某个字的七个:049,052,084,085,090,145,609。  相似文献   

10.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玉立 《学术界》2006,14(5):46-64
追根溯源,实事求是乃是先秦儒家中庸观念的贯彻。中庸的中心词是“中”,“中”字的初始意义是“内”、“正”;中庸的使动词是“庸”,“中”字还有“合”、“和”内涵;中庸一词指向普遍性内容时,“中”仅指“实”或“诚”。中庸精义就是实事求是。中庸之德的历史源头是弓矢文化,其近代形态是实学文化。实事求是路线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实理出发”,更不是“从实用出发”,否则,我们将又回到成也“中庸”、败也“中庸”的反中庸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中国地下出土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甲骨字的考释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回顾了计算机技术辅助的未识甲骨字语义预测研究。上下文语境和字形信息是预测未识甲骨字语义的重要因素,首先,以复杂网络为工具,通过构建甲骨字网络捕捉上下文语境信息;以部首为字形信息,并结合图卷积网络进行语义分类,进而预测未识甲骨字的模糊语义。其次,以甲骨字演变为基础数据,通过建模学习甲骨字的演变规律,根据学习的演变规律推测未识甲骨字的演变过程,以达到精准预测语义的目的。本文提供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的未识甲骨字语义预测期望能推动甲骨字考释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兰 《学术探索》2013,(4):117-121
同源字与同源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源字研究发端于许慎的字原研究,宋元明清学者一脉相承,有继承也有发扬。受现代语言学影响,同源词研究兴起,但学者对同源字、同源词有所混淆。从文字学角度区分同源字与同源词,应从造字人手。分析同源字,首先要抓住字的形体来源,同源字必须要有个共同的造字之源,即字源。其次,还要注意字的意义联系,同源字的意义要与字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既是书写单位的概念,又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从传统语文学阶段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到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后20年间词观念萌发时期的字、词之辩,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再认识,以"字"作为汉语结构单位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所指上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言诗汉代已有记载,西晋时佛经中有八言偈颂,北周庾信以八言制作乐府<角调恰氟>,其时的道教文献中也有协韵讽诵的八言歌幸.然而在唐、宋、元、明的诗歌中,却罕见全章的八言诗作.清代翟灏有意识地创作八言等长句诗,亦未获得发展.这些仅存的八言作品,透露出文学史上发展八言诗的契机和尝试.由于八言句易折腰为两个四言句,兼之其偶数字句式韵律呆板和"七言以去、伤于太缓"、不便记诵的长句体弱点,在创作与接受上被逐渐淘汰.因此,中、晚唐时期七言诗体武艺术成熟后,八言等长句诗并没有发展起来,句字递增的齐言诗体演进之路走到尽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长短句词体的勃兴.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与陌生化是对民族文化完善与发展的双重要求,其背合的载体是现代传媒.由于媒体生产对现代性与陌生化的不断追求,促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向传媒产品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工程,要从宏观上把握民族文化现代性与陌生化的实现路径,即要辩证统一地处理好现代性与陌生化这对背合概念.从文化资源主体来说,重在厉行陌生化;从文化资源客体来说,重在兼容现代性;从文化他者视角来说,重在构建文化产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从汉字尚形表意的特点出发,通过“旗、族”等字的形义分析及其同源词的系联,可以疏理出“族”字本义的由来及意义流变;通过对远古时代礼俗特点的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指出“族”字意义的产生与先民的箭矢崇拜有关;进行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礼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使汉字研究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并促进汉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