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推进牧区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就是要在牧区充分体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牧区,原始自然草原畜牧业不是先进生产力,必须要建立发展现代畜牧业;原始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也不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必须通过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变:近年来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也要求我们必须从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尽快提高牧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聚居的游牧区 ,草原畜牧业在新疆历史最为悠久 ,历经数千年 ,经久不衰 ,是畜牧业的主体形式。但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草原畜牧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过 2 0多年的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新疆近约 80 %的牧民实现定居、半定居。实践证明 ,游牧到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必由之路。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游牧民族定居和草原畜牧业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加快和完善游牧民族定居 ,促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牧民定居:传统游牧业的重大社会经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牧区畜牧业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历史变革,传统游牧业日益萎缩,新的现代畜牧业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牧民定居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牧民定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牧民定居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我们采取可行的办法,推动传统游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一、传统游牧业的重大变革 如果传统游牧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畜牧业生产中仍将居主导地位,那么定居就是空谈。如果相反,定居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游牧业正在丧失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游牧业的存在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游牧的广阔牧场,有着丰富的天然饲料;二是有着适宜于游牧的家畜品种;三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与外界缺少沟通;四是生产的目的以自食为主,商品生产不发达。这些基本条件若发生根本性变化,就必然导致传统游牧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促进牧民增收是"三牧"问题的核心,也是城乡、区域和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关键。破解牧民收入低、增收难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创新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打造完整的草原畜牧产业链,使广大牧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建设,激活现代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附加值。草场与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机构是构成草原畜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基本节点,通过加强各节点组织的建设及其协调运行是牧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据考古学推测,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北方草原已出现了游牧生活的人群,但游牧生产方式的确立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用了多少时间,尚无法定论,现在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三百年,游牧已成为草原部落的主要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标志的马已被当作战争工具使用,组成骑兵同邻国作战,正因为这样《史记》才有赵武灵王着胡服骑射,与骑马的蛮夷交战的记载。恩格斯说:“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分离出来—一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分裂。而分裂为两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家庭、…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草原牧区放牧制度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公地悲剧”的理论假设.为规避“公地悲剧”,20世纪90年代推行了草牧场家庭经营制度.经过近30年草原畜牧业家庭经营体制的运行,人们意识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方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受到干扰,草原生态系统、草食家畜饲养系统、传统社区(浩特、邻里艾寅勒)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完整系统受到割裂和分离,导致了笔者假设的“私地悲剧”现象.然而,出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公共池塘”理论)或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的,在内蒙古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合作放牧或共用放牧场制度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共同放牧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游牧文化的传承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令我们深思的是共同放牧制度也还存在着两难问题,即草牧场家庭经营制度对草牧场的分割(较小面积)经营管理与草原生态的多样性与整体性、较大面积(四季草场)的移场轮牧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产权明晰(为交易目的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与传统游牧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经济属性不可分割之间的矛盾.对此,我们既要传承优秀的游牧文化,又要设计与现代人可沟通和理解的合作方式,需要所有参与者达成有效的、可行的规则,需要理性引导和制度文化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8.
古代北方草原各民族的社会组织表现出若干共同的基本特点,即军政合一、划分左右翼和按十进制组编,从匈奴开始,传承不断.军政合一、划分左右翼和按十进制组编也是大多数民族早期历史上社会(军事)组织都曾经有过的现象.农耕民族在日后的发展中,建立了专业化的军事组织,逐渐失去了这些特征和印记,而北方草原民族因与其游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继续保留了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组织,在传承中彰显出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唐时期,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游牧部族相继入主漠北草原而后迁离,使得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游牧部族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更,在社会组织形态上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迁入、迁离漠北草原的活动相应,这些游牧部族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为草原部落大联盟,再到联盟体彻底溃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所谓游牧业,是指采用原始方法,利用简单工具,依靠自然因素而进行的一种畜牧业生产。它与现代工厂化养畜业,甚至一般舍饲养畜业相比,不但流动性大,周转慢,生产效率低,而且从事这种生产劳动的牧民,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游牧业必然要不断地被改造,甚至最后被淘汰。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就新疆的现实情况来说,由于游牧业是利用天然草原游动放牧的,投入人工少而所得甚多。由于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