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3.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把它提到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的基本前提的高度来认识,并因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对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研究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确立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可见,被恩格斯称誉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均与马克思对”劳动”的研究有关。马克思还曾将劳动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加以考察,有许多重要的发现。笔者认为,马儿思的劳动美学思想有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从美学意义上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产品两因素;科学地解决了艺术起源的问题;对劳动的美学本质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与对劳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观马克思的论述,笔者认为,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劳动和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概括,和进一步把它放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概括。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性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劳动概念是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的 ,当马克思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潜能规定时 ,马克思的理论恰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鲍德里亚面对的对象是青年马克思处于人本学影响下的劳动概念 ,并将劳动的实证化理解作为补充 ,因此他虽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却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与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以经济当事人向市场提供商品为前提,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价格所实现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由于商品的市场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规律同样是支配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基础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揭示我国现实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认识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以往的研讨中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认识分歧很大,持不同观点的同志都引经据典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以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为依据的。那末,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究竟是什么,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何在,怎样确定现代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性质才是科学的呢?本文试就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时,特别是在研究按劳分配问题上,理论工作者常常为“劳动货币”(或劳动券)迷惑着。不少同志由于马克思曾经赞许过欧文的“劳动货币”,并且在《资本论》中提出过“劳动券”的设想,因而认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货币”将成为现实,甚至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币就已经带有一点“劳动货币”的性质。其实,“劳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及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进而分析、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在劳动中蕴涵着自由活动和强迫劳动两种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也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内在生命本质的丧失,一是劳动者获得全面解放的可能。共产主义正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理想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人的类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异化劳动问题为思考重心。《手稿》展开的过程是马克思反思、批判、调整他承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逻辑起点因此又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没有在既有政治经济学中获得根据,因此成为空设。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等问题上的深度接触,实现着由抽象类本质向社会实践关系,由思辨一般性向历史的现实具体的提升。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入思考与求解,从而获得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兼与叶祥松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学派和重农学派都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它们是引导劳动投向和产业发展的理论,这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即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前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是,形成统一的市场以后再片面强调某一产业劳动的重要性就没有合理性了。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本质关系,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意义。他们的生产劳动理论都具有革命的意义,这在阶级之间尖锐冲突的条件下是极有价值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已经归于消灭,这时候生产劳动理论中的革命意义就失去价值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哪些劳动创造价值这应当用生产目的理论来说明,即凡是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就都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论述了自由问题。他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克服外在自然必然性对人的限制;自由在劳动中生成,并在劳动中展开,因此自由的根据在于人的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活动,因而人的自由是创造价值的自由;劳动产品的交换实现并确证人的自由;自由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必然异化为劳动者的不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扬弃自由的异化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真正的自由也植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是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宫敬才 《河北学刊》2012,32(5):16-23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讨论,在经济理论界为愈益多的人所关注。在当前各种观点的争论中,人们忽略了一些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正是争端的“关节点”。本文拟就这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些看法。第一,关于生产劳动的特点马克思说过,一定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简称。(《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第149页)但是我们又知道,任何经济范畴都不过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映,那末生产劳动范畴体现的经济关系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从劳动借以实现的形式上反映社会生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劳动定性、特别是它的本质规定性,正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8.
范文欣 《理论界》2023,(1):21-28
“财富主体本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主要论题。通过梳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马克思认为财富主体本质已经被揭示为劳动。囿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性的实证主义方法,劳动仅仅被指认为价值实体,劳动与价值只是建立外部联系。马克思则进一步追问“劳动为何被表现为价值”,他借助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反思了劳动与价值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说明了现实的运动何以可能,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1)
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从哲学去实现经济领域革命的重要概念。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劳动"概念出发,认识到社会劳动实践才是历史哲学真正的基础。对于劳动的升华使马克思哲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然,其"劳动"概念也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关于劳动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从西方哲学史中劳动概念的沿革以及马克思本人对洛克、黑格尔等人关于劳动关系的继承与超越的角度出发,深入展开论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即社会主义劳动,是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对于搞好我国的经济调整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直接的社会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及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才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