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林纾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启迪下倡女权、兴女学,待到最后看到礼防崩溃时提倡在兴女学的前提下限女权,基本上能与时俱进.他对理想新女性的想象介乎"贤妻良母"式和当时流行的"女国民"之间.林纾的女权思想始终扣住"女学"这个关键字眼,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接近女权主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吴孟班:过早谢世的女权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晓虹 《文史哲》2007,(2):84-94
在中国女权思想史上,吴孟班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她虽然只有19岁短暂的生涯,却足以成为其时“中国少年”意气风发的代表。由她发起创设的上海女学会,在近代中国女子社团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增进女学为事业、以发达女权为宗旨的目标。其以女权为中心的女性自主意识,给予后来者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戊戌变法时期称说的“男女平等”,到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男女平权”,吴孟班实乃其间思潮演进的一位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3.
1928年发生的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学界已讨论颇多,不过论述多集中在双方文学观念本身,很少将梁实秋的个人主义思想背景考虑在内,因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观念交锋背后双方在文化政治理念上的差异.笔者将梁实秋的文学观念与其时新月派进行的人权论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梁实秋与左翼文学分歧的根本并非是与阶级性相左的人性,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性.是个人自由优先,还是阶级类集体意识优先,是造成双方文学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以民族解放为妇女解放之目的和归宿的晚清女权启蒙主流话语,<中国新女界杂志>从女性的角度关注和探讨女权问题,重视女性的主体地住,形成了以本土女权理论意识、温和的女性立场和科学启蒙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独特女权思想.<中国新女界杂志>的女权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女权理论,同时也为晚清以来中国女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女学与日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日本对中国官方女学思想的启蒙、日本教习对中国女学的扶植以及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男女平等观念的促成诸方面 ,探讨日本对近代中国女学的影响。文章认为 ,日本以中西间桥梁的角色 ,直接影响着中国女子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从而使中国近代女学带有浓重的日本色彩。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9)
民国时期涌现了大量连载于报刊杂志之上的妇女诗话。这些诗话既是对清代闺秀诗话的继承,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它们一方面提倡传统妇德,一方面又萌生了新的女性才德观。对女性诗作的批评虽尚具成见,但也有了新的视角。研究这些诗话,一方面可以补充清代和民国闺秀诗的文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对民国时期的女学和女权思潮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女学”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范畴。在历史上,学者们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礼记·内则})中说:“女学事以共衣食”。说明社会分工决定女子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由此产生了最原始的女学概念。经过上干年的发展演变,当代学者们运用的女学概念,多为“女性学”,即研究女性行为的学说,包括女性个体行为和女性群体行为。本文意在通过对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女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价值;探讨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社会地位提高与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关系,以…  相似文献   

8.
覃婷婷 《理论界》2010,(12):116-117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尤其把兴女学作为改善社会和家庭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他看来,女子接受教育后,"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尽管在梁启超兴女学的主张及其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是他为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包括维新派的禁缠足、兴女学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男女平等、争取女权等妇女解放运动,都较少关注劳动妇女的劳动环境和女工的健康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把女工和童工的保健问题作为争取工人权益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一系列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革命根据地付诸实施,在一定范围内保障了劳动妇女及婴幼儿的健康利益,激发了广大妇女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与社群主义者桑德尔论争的关键在于权利是否优先于善。桑德尔批驳了罗尔斯权利优先于善的哲学前提——康德的道义论自由主义,批驳了罗尔斯关于正义的首要性与自我的优先性观念,提出了与罗尔斯新自由主义相对应的权利理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回族文化亦不例外,但回族文化自身的传承机制本能地对这一形势进行着调适与整合,清真女学的兴起就是这一适应机制的创新和表现。本文以同心县城区女学为个案,就女学这一文化现象对回族文化传承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2.
清末,在新民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以小说传播域外新知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新小说”家们以启蒙者的身份,通过译述域外小说、自撰新小说,借助五花八门的“新小说”类型,将政治制度、域外奇闻、科学幻想、侦探推理、实业救国、婚姻自主、女权女学等这些陌生而新奇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中国读者,不仅拓新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日常行为,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而且沾溉了此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之声的前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篇有关文学理论之当下形态的商榷文章为中心,对北京文学理论界的三个阵营"体系性理论"、"文化批评"、"学理批评"之间的论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文章指出,这三支理论力量应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将有关论争推向深入,以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界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各国在解决金钱债权的执行竞合问题时,有优先主义、平等主义和折衷主义等立法例。学界对各种原则的优劣论争由来已久,至今仍无定论。我国目前解决金钱债权执行竞合的原则既未采优先主义,也未采平等主义或折衷主义。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问题作出了相当细化的规定体现了其在相关立法不完备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良苦用心。由于我国破产立法最终会采用一般破产主义,为与之相协调,我国今后关于金钱债权执行竞合解决原则的立法选择应为优先主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包含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两个基本理念,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前者体现民主主义的诉求,后者则为精英主义的诉求.衡量基础教育质量高下,需要教育公平的视角.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交集在于两者目标一致,一是提高全民教育质量,二是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两者冲突之处在于:一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遵守权利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原则,二是谁的学习需求优先得到满足?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应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但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多误区,本文认为更好的办法是教育公平先行,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论古代"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学是妇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妇女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女子的社会角色与女学的关系,然后根据女学群书的内容探讨了女学书籍由针对女性局部到全体的发展进程,最后指出了女学书籍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从而就如何正确地对待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王馨蔓 《兰州学刊》2011,(8):145-149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派”带着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认可,站在戏剧与社会变革关系的角度上介入论争,而张厚载带着对戏曲表演的理论总结来强调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改良。在话剧借着时代的思想发展需要和以批驳戏曲为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透过戏剧论争的表面进行解读和审视,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未能充分展开的论争。  相似文献   

18.
杨剑利 《中州学刊》2006,3(3):179-182
清末民初的社会制度变革中,收效最大的当属教育领域,其中尤以女学最为突出。清末民初女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女学的兴起是因强国保种的需要,而非出于女性自身发展的需要,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从而限制了女性获得与男性均等的教育机会,也造成了清末民初女学缓慢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3,(3):170-171
在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贤妻良母论、女学强国论和独立人格论 ,为妇女自身解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同一房屋被多重转让,所有买受人均未完成物权变动所要求的要件而就房屋的归属发生争议时,确立买受人之间的权利保护顺位(即谁优先获得诉争房屋的所有权)的观点概有三种,即登记优先保护说、占有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登记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各有其自身的局限,相比较来说,占有优先保护说最符合实践所需但又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有权占有中生发出的"绝对的占有权"理论为占有优先保护说提供理论支撑与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