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种族成分较为复杂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在以英裔白人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由有色人种构成的少数族裔处于从属地位和社会的边缘地带.随着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种族身份认同的诉求,逐渐走出边缘,形成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独特的创作传统,使得人们得以从多维角度挖掘和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根据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它接纳外来移民的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自由移民时期,即从建国起到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它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二)限制和选择移民时期,即从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到当前。在这个时期,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多少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与战前阶段相比,战后可称为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即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回忆中的中国与现实中的美国共同组成了华裔的完整人生,而双重文化背景使华裔群体一直游走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在这个边缘地带,华裔既试图理解本族群的历史,也反思自身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空间中的文化碰撞令华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变动的世界观,它有助于华裔在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到自身的主体性。本研究将从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空间设置入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美国华裔诗歌界,女诗人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些华裔女诗人有的是第一代移民(如林玉玲、陈美玲),有的是土生华裔(如林小琴、朱丽爱),有的是华裔和其他亚裔、欧裔的混血儿(如吴淑英、宋凯西及张粲芳、白萱华),但不管她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如何,独特的中美双文化背景赋予了她们双重意识和视角。在面对来自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的歧视和压力时,她们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作为局外人的不安、焦虑与愤怒。她们诗歌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传统与族裔性,既是她们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和其他诗人的标志,又是造成这种紧张情绪的原因之一,而女性诗人的身份,更是让她们在面对主流文化时多了几分边缘意识与危机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向美国大陆及太平洋岛屿的早期移民可以1908年君子协定为界,划分为1885年至1907年的劳务输出型移民与1908年至1924年的家庭定居型移民两个阶段,而导致日本人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是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经济利益的驱使、政治避难、逃避兵役、移民机构和同乡亲友的诱导.美国的第一代日本移民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裔移民等少数族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自我制约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女性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女性发展的自身制约因素,阐明了当代中国女性应该如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印度学者们学术活动从关注历史档案中的女性到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生存状态再到全面挑战传统的性别社会角色,极大地推动了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考察印度妇女史的书写与妇女研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我国深入发展,解决理论方法、研究范畴和现实关注等问题,将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运用到本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中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设"学术女性主义基础"与"妇女与社会性别史导论:理论和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注意介绍妇女学发展的学术史,包括西方、亚洲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关注点,回顾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探讨和反思了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西方女权主义者近二百年为女性政治权力的斗争历程,建国以来中国女性的权力参与由于受到政府的积极推动及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而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反观建国以来五十余年妇女权力参与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参政女性的数量与群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妇女的参政行为更倾向于"分配性"与"服从性"的模式,而制度保障与文化积淀及女性群体自身的参政诉求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冲突是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和话语形态: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一个高潮期,即文学史研究的性别审美视角确立时期,妇女文学史著作和“作家论体”批评成为该时期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多元文学批评思潮中突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文学史论等多种成果成批量问世,蔚为大观;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批评,进入文化批评的哲学、美学的更高层次,理论建构趋于成熟,女性学、女性文化诗学已形成一门具有世纪性和世界性的显学,女性文学研究队伍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16.
女性教育研究学者杜学元所著的《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书,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史,提出了中国古代存在女子高等教育并具有自身特点的观点。该书以女性主体意识的起伏发展为维度,探索从先秦到清末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社会女性观影响下的女子高等教育,视角新颖,观点独特,内容翔实,论述有力,不失为教育史研究上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下中国女性一方面将率先完成由消费者到消费商的革命,休闲方式正在由传统扁平走向现代立体的自由选择,社会交往范围由熟人圈走向了地球村,同时诱发了中国女性无限的工作潜能;另一方面,受快餐文化思维惰性的影响容易演变成单向度的女人,面对面交流的缺失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中国女性安全的一大隐患,精准的广告投放引诱女性非理性消费情况增多。  相似文献   

18.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赛珍珠是鼓吹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大地>三部曲描写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妇女在解放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和她们自身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赛珍珠大体上把中国妇女分为传统妇女和现代妇女两类,并揭示了她们不同的主体性.她赞美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更珍视现代妇女的现代美德.正是后者指引着中国妇女解放的方向,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为中国近、现代文艺画廊增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有些甚至是文艺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女性形象。对比传统文艺史家所认为的中国女性现代意识与女权意识从“五四”开始的观点,柳子戏因其传统剧目中的女性典型形象为开拓生存空间与展露性别意识做出的努力而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特例,站在了中国文艺现代转型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