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已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为我们制定了全面改革的蓝图,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使我们深信,要不了几年时间,全面改革的浪潮一定会为我们开辟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的经济建设必将出现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3.
周其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72-75
太平天国后期著名领导人洪仁的法制改革思想 ,堪称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在立法、执法、普法和监督方面提出的基本原则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精神 ,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清末法制改革与法制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法制改革翻译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法规,引进了近代的法律思想、法制原则、法学术语。经过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新的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确立了新型的法制思想和原则。这次法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法制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一、法制的概念 我国古代文献里就有法制这个词。《礼记》记载“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商鞅也主张:“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当时的“制”字作裁断解释,不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法制”一词的含义。 日本把德文Rechtsstaat一词译为法治国(参看岩波法律辞典),是针对警察国家而提出的,是指司法独立,行政机关依行政法进行统治的国家。在过去,我们在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6.
清季十年的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清末法制改革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历史贡献,最后阐述了它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以供立法机关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的视角重新反思和评价清末法制改革在近现代中国法制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这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运用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着力探讨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认为这场法制改革运动具有双重性质,即:它既是资不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专制帝国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法制改良运动,又是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影响下所展开的一次法律改造工程。因之,清末法制改革既开始了法律结构的创新性过程,又表现了法律精神的某种价值转型,从而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发端。 相似文献
8.
9.
10.
腐败问题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污染和重大政治挑战 1。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 ,纵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致因 ,但从制度建构层面上分析 ,我国反腐败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应是其最重要致因之一。因而 ,加强我国反腐败立法 ,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惩处力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是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最佳途径。一、新时期腐败的类型及特点(一 )案件数量迅速增加 ,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职务级别越来越高 ,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据统计 ,19 82— 1992年间 ,全国检察机关共处理因贪污、贿赂、渎… 相似文献
1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位二十余年(公元471—499),史称:“听览政事,莫木从善如流”,“恒恩所以济益”太和年间,他厉行改革:颁布均田令、改革租庸调、厘定官制、迁都洛阳,政绩卓然。他的改革,既缓和了民族矛盾,恢复和发展了中原的社会经济,也加速了鲜卑拓跋部本身的社会进步,对历史复归统一,隋唐时代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半期向下半期转变,起了促进作用。然而,历来对孝文帝改革的论述,较少涉及其法制方面,本文拟作探索,企求教正。 一 孝文帝的法制改革,先着手于立法。立法务求简明、宽疏,对于前代沿袭下来的残刑酷法,则予以废除、减轻。现述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政治生活内容的核心。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民主和法制的本质,反映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是民主进程的基本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只有法制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四化建设的应有作用。 一、法制协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所谓法制协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宏观协调,即外部的协调,主要是指法制与经济基础及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二是微观协调,即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建设问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使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党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中,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些方面还在滋长蔓延。所以,反腐 相似文献
16.
抗战以前国民政府法制改革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重视法制建设 ,其立法继承了清末以来的变法成果 ,大量借鉴了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内容 ,对旧法从体系到原则均作了重大改革 ,先后制定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构建起成文法体系的基本框架。然而 ,它的整体法制变革过程却显得十分混乱纷杂 ,甚至是失败的。所立之法未能真正施行 ,而现实中所行之“法”又未见诸条文 ,人们在心理上对新法是陌生的。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同时国民党政权基础结构的虚无也决定了这种混乱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周其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63-65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张謇的法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在政治上立宪法 ,在经济上建法规 ,在刑事民事上讲人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法制精神 ,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今天 ,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前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许多人,尤其是企业改制执行者头脑中存在着国家在企业改制方面的法律不健全、改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意识,由此产生了一些以政代法,以权涉法,以及一些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改制行为,并带来许多问题。法律制度与规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但企业制度改革是否有法可依,应如何依法规范、依法实现是一个需要明确的认识问题,更是规范改制行为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转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涉法问题及法律基础 企业转制本身虽属于经济学范畴,但它在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涉及法律与政策… 相似文献
19.
强化法制观念 ,维护宪法权威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法律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法制工作 ,优化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