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北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质构造奇特,拥有丰富的立体自然景观:以贡嘎山为核心的极高山群、以九寨黄龙为核心的地质景观群、稻城亚丁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东方阿尔卑斯”四姑娘山、低海拔现代冰川海螺沟、“高原绿洲”若尔盖草原等。川西北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主要为藏族和羌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拥有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故里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带,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泸定桥等红色文化旅游区,藏族羌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此外,川西北地区还有藏族和羌族世代流传的文学、歌舞、工艺等资源,例如唐卡、康定情歌等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32处景观中,四川占有5处6地。其中,九寨沟与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为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两地共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地共为一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四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6座,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9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个,省级文保单位339个。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3座,其中社会科学类48座,自然科学类6座,综合类4座,高等院校5座。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处。县级以上的文保单位有3400余处。另有117处省保单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省的国家级4A旅游区13处,其中文化资源的旅游区有7个。四川7家3A级旅游区中,有6家属于文化资源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四川共有5处,属于文化资源的有3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有11处,其中有3处属于文化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属于文化资源的有15处。总计各种各级文化旅游资源多达4000余处,天府之国,珍珠满盆,是全国文化旅游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区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我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渤海旅游区的西向旅游流(成渝、云贵、泛西安)流量、标准差变异系数、转移态、转移密度等指标的分析,总结出环渤海入境旅游客流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发现:由环渤海旅游区入境的客流向西部三大典型区转移客流累计量最大的为泛西安,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由环渤海扩散的入境游客比较偏爱以泛西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类旅游产品,具有趋同性的特点;环渤海入境旅游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转移态存在明显差异,泛西安旅游区对环渤海旅游区依赖程度最大,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统计与社会》2011,(2):15-16
“云南省宜良县借昆明-九乡-石林-阿庐古洞黄金旅游线,依托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一九乡和新加坡在此建设的春城湖畔高尔夫旅游度假区和阳宗海SPA温泉酒店的优势,打造“花乡水城”让海内外游客来此休闲度假。”宜良县县委书记张之亮17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5.
郑涛 《山东统计》2006,(3):17-18
近年来,我市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确立“三孔、两城、四山”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恢复建设明故城,开发建设杏坛剧场,有效整合“三孔”、颜庙、周公庙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大力开发工业、农业观光旅游,打造《杏坛圣梦》、《祭孔乐舞》等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产品成果喜人.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文化旅游、演艺、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生产、信息、广告、新闻、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统计与社会》2006,(4):19-19
从在蓉召开的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概念规划方案评审会上获悉,新五大旅游区计划于年内全面启动,3年初见成效,5年基本建成。省建设厅表示,四川旅游将由此逐步向深度旅游转型。副省长王怀臣出席评审会。  相似文献   

7.
吴晓山 《统计与决策》2012,(22):106-109
民族文化旅游自产生以来,在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文化失真问题最为突出。这不仅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不利,其实这也是阻碍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的主要因素。文章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失真以及旅游企业方面就文化失真所采取的措施等情景,对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主要包括其负面心理、感知风险、旅游评价及旅游购买行为等方面造成影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情景假设,并且采取相关实例进行调查研究,利用所涉及变量的关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三大区入境旅游动态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演化为研究对象,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泛西安(陕西)旅游区为实证,根据权威旅游统计数据,整理计算环渤海→陕西旅游流、珠三角→陕西旅游流和长三角→陕西旅游流相关信息.运用指数分析、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东部三大典型旅游区入境旅游客流向陕西的转移规律.得出三大旅游流的共性动态趋势和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旅游与文化旅游"旅游"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体验自然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从事的旅行观光、游览娱乐等活动。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经济学家孙尚清曾说过,"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可以说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旅游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文化旅游”是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类型及其内涵。文化旅游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美丽的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等是自然景物,但不是文化。它经过人们的发现、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景观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从而使文化和旅游融为一体。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它们所体现的人类文明成果及审美观念,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10.
旅游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城市文化系统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城市文化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社会人文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4大维度18项变量构成.文章以河北省区域旅游文化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城市进行旅游文化生态位分析测评,指出各类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28个二级指标,以我国少数民族八省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竞争力评估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决定作用.在综合评价上,云南省因公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的经济和人力资源较为充分等优势使其文化旅游竞争力居于民族八省区之首,而西藏、青海则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交通状况不能有效支撑产业需求等原因产业竞争力较低.  相似文献   

13.
谭继和 《四川省情》2007,(1):29-30,32
四川是我国西部人文景观最富集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要凸现四川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推动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树立精品意识。这是提升四川旅游形象,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倍增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叶青 《四川统计》2011,(12):46-46,52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不应成为一句空话,需要从文化品牌、文化政策、文化旅游和文化民生等多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5.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不应成为一句空话,需要从文化品牌、文化政策、文化旅游和文化民生等多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旅游竞争的焦点在于抢占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区稳定地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客源市场,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昆明市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7.
《四川统计》2014,(7):10-14
2009年,我国开始“智慧旅游”试点建设。江苏、安徽、上海等多地竞相试水。 《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为职能部门提供电子政务、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营销、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服务”作为全省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武当山以其奇幽的自然风光、玄妙的古代建筑、神秘的道教文化、绝奇的武当武术闻名世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成为我国首批4A级旅游区.湖北省近几年来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便是"一江(长江及其三峡)两山(武当山、神农架)"的区域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9.
正旅游环境成本是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成本分散于其评价指标的各个分量中,环境生态承载力作为衡量旅游环境自然资源供给的主要指标,是囊括旅游环境成本的主要承受者,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受害者,污染损失费用的增加表现为空气、土壤、水源等的污染、植被的减少、地质的硬化、物种减少等等,这些表现直接破坏了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导致环境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反之,环境生态承载力的提升表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降低污染损失费用。环境保护费用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百姓追求的生活时尚。各省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使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大开发、旅游名镇大建设发展战略,经过精心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合力推进,我省旅游名镇建设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