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税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低 ,但总体负担却较重 ;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并未像其它国家那样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影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主要有经济、财政、制度、税收及统计等因素。宏观税负水平应坚持适合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政府支出最低标准、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相结合等四项原则。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将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与他国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宏观税负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其次,在离散时间Ramsey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引入政府的公共开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理论上的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为20.20%;最后,将该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与我国实际的宏观税负水平进行比较,得出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偏重的结论.减税是我国税收政策调整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测度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能不考虑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判断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轻重还要看公众所享受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宏观税负是否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计量模型显示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近年来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我国2000—2006年以来的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做出了比较准确的考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当前我国的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如何,对应于经济增长的合理宏观税负水平如何实现都需要做出具体的实证研究。笔者通过实证检验,提出了调整宏观税负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的宏观税负状况进行了历史趋势分析和国际间对比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总量稳定,但结构不合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税负偏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税费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如精简机构,合并国、地税机关;中央适度放权,允许地方政府制定与各地经济独特性关系紧密的税费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出现一定程度的赤字财政;调整税费比例,提高规范性较强的正税在整个宏观税负中的比例,降低收费和其他制度外收入的比重,促进政府严格依法取得收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入WTO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及时增开新税,如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统一内外有别的税费政策,减轻国内企业经营负担等。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把税收和政府支出问题纳入到扩大再生产公式后,要继续保持两大部类的均衡状态,税率所应满足的数量要求,推导了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公式,并以此公式为基础,分析了影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10年我国税收收入和宏观税负的变动情况及趋势,并对税收收入与GDP总量进行了协整分析,证明了二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对我国宏观税负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税负在不同时间段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并结合国际间不同收入等级国家宏观税负之间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区间与合理性,指出在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宏观税负水平保持在23%~30%的区间内是较为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在税收的效率、公平两原则中,我国强调的是前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4年的税制改革选择增值税为主体税种,体现了效率优先;而税收调节收入功能的弱化则说明对税收公平原则的背离;我国宏观税负呈下降趋势和强调效率原则有关,因此宏观税负的下降是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把税收和政府支出问题纳入到扩大再生产公式后.要继续保持两大部类的均衡状态,税率所应满足的数量要求,推导了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公式,并以此公式为基础,分析了影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宏观税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系数为负,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而产业集聚的相关系数为正,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珠三角地区各市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都存有显著的影响;珠三角各市的宏观税负水平均对产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应适当减少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并对具有潜力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研究思路,通过使用 VAR 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1981—2010年间的国债负担、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债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且长期国债负担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冲击;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短期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在1994年税负改革后,但是我国宏观税负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征税权是国家政权和公共支出的经济基础,一国政府只有通过征税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才能保障政府各项职能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宏观税负的不断上升,从法理上讲应是国家征税权无限性的一种体现,是税收对一国政权物质基础的保证。剔除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因素后发现,中国税收并未严重超经济增长,同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相应年度的宏观税负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略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征税限度有限,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不能持续提高,政府应不断通过增加民生性支出,使名义宏观税负增加的同时,降低纳税人的实际税负。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弊端,从乘数、消费、投资三个角度研究了改革与完善税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探索了一些具体建议措施,其总体方向是降低大口径宏观税负比重,降低企业实际负担;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调整税制结构,发挥税收-收入再分配作用,促使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刺激个人消费;鼓励科研开发投入,鼓励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投资于西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弊端,从乘数、消费、投资三个角度研究了改革与完善税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探索了一些具体建议措施,其总体方向是降低大口径宏观税负比重,降低企业实际负担;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调整税制结构,发挥税收-收入再分配作用,促使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刺激个人消费;鼓励科研开发投入,鼓励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投资于西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税负“宏观看轻、微观看重”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完善税制 ,增加税收收入的思路 :改变观念 ,市场主体成员都应纳入税务管理之中 ;调整税收政策 ,使各微观主体在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分母、分子的作用相对称 ;进行分配和负担上的综合治理 ,保证分配秩序井然、负担合理  相似文献   

16.
税收-税率结构对企业部门税负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的理论框架来认识,即在收入结构给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税收总额不变,必须使各税率之间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这种税率结构会影响企业部门的税负。从理论上说,政府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生产税税率,都有可能使企业部门的税负下降。1992-2007年,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生产税税率趋于提高,企业所得税税率趋于下降,个人所得税税率趋于提高,企业部门税负趋于下降。通过相关性的检验,理论"提高生产税税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可以使企业部门的税负下降"基本上得到验证。降低企业部门税负,不仅有生产税税率提高带来的调整问题,还有生产税税率下降带来的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的宏观税负和民营企业税负都是偏高的 ,由此造成了民营企业大量偷逃税等严重后果。民营企业高税负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和政府规模膨胀的刚性 ,深层次根源则是我国公共选择程序和规则中的某些问题。民营企业高税负问题的解决 ,不仅需要减税政策 ,而且需要改革我国公共选择程序和规则  相似文献   

18.
税收横向转移:内涵、成因及对区域宏观税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横向转移是指某地区税收与该地区税源的背离,表现为税收相对于税源的跨地区的移入或移出.非法人营业机构的汇总纳税、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因素、企业的关联交易和税收筹划、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扭曲以及区域间的税收竞争是造成我国税收横向转移的主要原因.税收横向转移对区域宏观税负的影响是明显的,对于税收横向正转移地区,税收转移会提高其区域宏现税负;对于税收横向负转移地区,税收转移会降低其区域宏观税负.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市国民经济含税量低为切入点,分析1997年以来重庆市税收负担的水平和整体走势,剖析影响本地区税收负担的经济因素,得出重庆市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适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国民经济含税量低为切入点,分析1997年以来重庆市税收负担的水平和整体走势,剖析影响本地区税收负担的经济因素,得出重庆市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适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