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湖十八本”是对各剧种优秀传统剧目的泛称,也是考察剧种源流的重要线索之一。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而非“十八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陕西历史上存在过两个不同声腔的秦腔:皮黄腔系秦腔和梆子腔系秦腔,前者即汉调二簧,它是西皮和二簧的合体,至迟在康熙年间即已传入广西。粤剧发源于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西北戏曲的"龙头"秦腔与同地起源的"眉户"等诸多小剧种的定位模糊,秦腔一直担当着"以腔代剧"的角色,包含了"眉户"等不同声腔的剧种。与秦腔称谓并行的"秦剧"称谓早已存在,无论从剧种、声腔源流衍进趋势还是当代文化价值取向看,"秦剧"应该得到承认。重构"秦剧体系"既是对古老秦腔与诸多秦地小剧种的地位的肯定,又是应对流行文化冲击和多元化艺术挑战的一项理智选择。"秦剧体系"应是以秦腔为主的多声腔并存机制,借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的剧种分法,"秦剧"应包含"腔(含秦腔、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皮黄腔(汉调二黄)等)、曲(含眉户、东、西府曲子等)、调(含陕南越调、西秦"咙咚调"、陇东调、劝善调等)、歌(含秧歌剧、陕北民歌剧等)、戏(含线胡戏、弦子戏、跳戏等)"不同剧种。  相似文献   

3.
乔一瞳 《老友》2014,(5):48-48
正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它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清中叶吹腔的兴起,给剧坛带来深刻的影响。考索吹腔的源流,发现我国南北存在两种吹腔:一为秦吹腔,一为安庆吹腔,二者在南方有融合的趋势。安徽伶人以吹腔为主,融合梆子腔创立高拨子,形成二簧腔;江西伶人以西秦腔为主,融合吹腔创立二凡调,形成宜黄腔。二簧腔、宜黄腔皆是吹腔向板腔体二黄腔演进的过渡声腔形态。考察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清代戏曲声腔演进的轨迹,尤其是探明二黄腔的形成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6.
粤剧在进入21世纪后,其求变的发展趋向十分明显.概括来说,新世纪广东粤剧的"变脸",主要的标志不是其舞美的"大制作",也不是其声腔的变化,而是其文学性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非遗"剧种汉调桄桄的戏曲音乐特性表现在唱腔、曲牌、打击乐、表情音调和念白腔调五个方面。与中路秦腔比较可以看出,汉调桄桄以秦腔的板腔体式作为自己的基本戏曲音乐框架,但在具体表演中又广泛吸收了陕南汉中当地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以柔和质朴悠扬婉转的音乐个性显示出内在刚劲激越的秦腔风骨。  相似文献   

8.
宁夏秦腔与陕西、甘肃秦腔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种是根据戏曲不同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段以及各自的音乐曲调、语言、起源地点、流行地区等因素而划分的。地方剧种的形成是由地方语音和曲调决定的,秦腔的道白、剧目内容及其整体艺术风格,也与宁夏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有关。随着宁夏籍秦腔演员的增多,在原有的陕西语音道白和演唱的秦腔中,无意中掺进了宁夏口音和方言,成为宁夏味儿的秦腔,为秦腔增添了宁夏地方特色。经过长期的孕育、培养,秦腔已成为宁夏地区的首要地方剧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陕西、甘肃秦腔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时期,在新旧交替的中西戏剧遇合下,革命志士与粤剧艺人相互融合,组成粤剧"志士班",既革新了粤剧旧貌,推动了粤剧的发展,又教育了群众,宣传了革命主张,为辛亥革命打下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