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湖南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通过数学方法求取城市14个地级市和88个县级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标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选取11个中心城市,计算中心城市邻近城镇的空间影响力;再根据空间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察各中心城市的区域特征、现实条件、发展潜力,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  相似文献   

2.
市区经济发展离不开本市各个县市区经济的贡献,而本市各县市区发展之间的差异会影响整个市区的经济发展。株洲市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各县市区的发展却有很大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株洲市各县市区的综合经济实力问题,并根据株洲统计年鉴提出了14个反映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研究结果反映了株洲市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之间差异,为株洲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界定及职能划分至关重要。政府和市场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股根本性力量,但由于中国市场发育不足出现的“市场失灵”与因二者边界界定不清形成政府的失位、错位和越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文章引入“收益”与“成本”和X维度概念对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通过健全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而对政府和市场职能进行重新划分,提出一系列政府和市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以更好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之间,区域内的廊道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能够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基于这个主题,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廊道的形态,探讨了廊道的网络结构,阐述了廊道的形成因素,指出了廊道连通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廊道的三种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欲使城市边缘区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的桥梁,让城市融入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角度,根据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指标对经济体进行划分,寻找经济区域不协调的根源,按照产权界定理论,进行区域之间联合的财政措施和货币措施,有意识引导资源的定向流动,解决区域经济摩擦。最终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角度给出建立区域联合的指导性框架,为转型期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理论提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探索景现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是目前中国城市及城市边缘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城市边缘景观规划模式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因其地理位置原因,则成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生产层面的斑决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探索.这些景观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生命机制,用它来溶解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与事权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我国今后财政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要顺利实现目标必须首先重新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关系。由于公共物品的公共性是一个连续区间且无固定边界 ,故政府职能的界定必须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依据 ,并结合中国的国情 ;而政府间事权的划分 ,则必须也有必要从分析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和公共品提供效率入手 ,并按国际惯例对此规范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的高寒草原圣域区保护与发展模式,是在对三江源模式、羌塘保护区模式和九寨沟模式评述的基础上,在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产业替代与地域替代等理论的支持下,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所决定的高寒草原圣域区范围为研究边界,通过综合考虑所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的产业、人口、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公共设施等的规模、空间分布、季节性变动和演进规律等因素,将所研究区域划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并对各区进行分区指导,实行功能替代,最终提出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与民族共同的文化属性,可对民族文献的特征、范围、划分的概念和标准及其作用进行新的界定.民族文献的本质特征是民族性与资料性,非本质特征是时代性与多样性;民族文献的民族、文字、作者的范围是以本质特征决定的范围标准,划分标准由上位类与下位类所组成.  相似文献   

10.
《株洲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起草面临如何确定公权力干预与民事权利保护边界的法理问题。《株洲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条文设计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关注不够,有悖于“保护”法的立法初衷,从立法结构到具体条文,都有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