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正>策划人小语当中央电视台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魅力征服数以亿计的观众时,我们不禁会想食物之于人的吸引力和意义,难道仅仅是融化在舌尖的美好味道那么简单?这部纪录片的一些粉丝们,则这样表达他们沉迷一部美食纪录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食物里,有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妈妈的味道和爱情的气息……就像食物有百般滋味,爱情或婚姻生活里,其实也都有着腌渍在锅碗瓢盆里的酸  相似文献   

3.
阿紫 《现代交际》2004,(2):36-37
这个男人是谁?他在10年的演艺生涯中演了10部电视剧,出道的第二年就获得韩国KBS电视台的演技大奖和新人奖,最后的两部电视连续剧《情定大饭店》和《冬季恋歌》更是风靡整个亚洲;他的第一部电影《丑闻》,创下了韩国影史上第一周最多观众、最短时间内达到百万观众、最多上映影院等四项纪录,众多来自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15日至2004年3月23日间播放的MBC电视剧《大长今》以平均47%、最高57.8%的收视率在韩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男权为中心的朝鲜时代,以唯一一位女子御医大长今的传说为题材创造的电视剧,凭借独特的题材、美丽的风光及医、食趣味料,在韩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2004年5月起,《大长今》在台湾热映3个月,收视率稳居第一位。2005年9月,湖南卫视在中国首播《大长今》,再次掀起了长今热。为此,我们特别奉上此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剧中的外景拍摄地。  相似文献   

5.
正4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北京举行首映式,首映式上首度公布了部分精彩片段。从播放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来看,《舌尖2》借鉴了电影类型片的创作手法,有些桥段会让人联想到公路片,有些片段有武侠片的影子。当天的片花播放了上海"铲刀帮"运用"蓑衣刀法"实现"整鱼脱骨"的利落画而,让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6.
正电视剧《欢乐颂》的热度还未散去,《欢乐颂2》即将于9月开拍的消息无疑让观众们兴奋不已。从开播时的收视低迷,到收官时1.928%的收视率、网络播放量突破50亿,以及2202室5个女孩的故事引起整个社会对价值观的讨论,让默默无闻的编剧袁子弹,一下子红透半边天。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她,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打工4年,尝遍职场酸甜苦辣,剧中很多感人和有趣的细节,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因这部都市剧太成功,这个"新晋妈妈"还没出月子就开始写第二季的剧本。"编剧网红"是怎样炼成的呢?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15日至2004年3月23日间播放的MBC电视剧<大长今>以平均47%、最高57.8%的收视率在韩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男权为中心的朝鲜时代,以唯一一位女子御医大长今的传说为题材创造的电视剧,凭借独特的题材、美丽的风光及医、食趣味料,在韩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2004年5月起,<大长今>在台湾热映3个月,收视率稳居第一位.2005年9月,湖南卫视在中国首播<大长今>,再次掀起了长今热.为此,我们特别奉上此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剧中的外景拍摄地.  相似文献   

8.
沙林 《中外书摘》2006,(9):20-22
总政话剧团的女作家王海鸽撰写的22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在全国各地电视台陆续播出后,长期占据收视率榜首,在观众之中掀起热烈的讨论。由电视剧改编的小说《中国式离婚》被北京出版社出版后也大为热火,两星期就销售了7万册。  相似文献   

9.
木子 《老人天地》2010,(11):44-44
时下,婆媳剧大受欢迎。内地的婆媳题材电视剧《麻辣婆媳》、《双面胶》、《婆婆》、《婆家娘家》、《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不但在收视率上大获全胜,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影视艺术门类,可我国纪录片在迎来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艺术高潮后,便走向了小成本、教育性大于艺术性、说明性大于叙述性的中庸之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无疑是我国纪录片的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11.
闫博 《现代妇女》2014,(8):311-311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听前辈们聊天时提起,那时候大都是“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那也许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有最近很受观众们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片子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巧妙构思和新奇的拍摄手法,让许多专业学者和纪录片爱好者,都赞不绝口。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拍出好的纪录片,需要用心去思考。本片论文,以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制作的纪录片《雪的故事》为例,浅谈新闻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吴志  黄淑平 《老年人》2015,(3):52-53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中国农村最美味最古朴的数百种美食,再次触动了十几亿观众的味蕾。不过,在这些美食背后,也隐藏了大量健康"陷阱"。目前,腌、烤、煎、炸四种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已经被公认为是可能诱发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腌制、发酵食品增加患胃癌和食道癌风险  相似文献   

13.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引发了人们对食物在家庭中升华出的意义讨论。夫妻情侣相处,食物应该也是家庭里的调和剂。口味的不一致,可能引起家庭纷争,你是愿意迁就对方的口味还是坚持自己的习惯?如果夫妻都是美食爱好者,一起淘美食的经验,会让彼此成为盟友。  相似文献   

14.
沈青黎 《女性天地》2013,(12):20-22
今年暑期,古装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迅速吸引一众粉丝。饰演花木兰的沈阳女孩侯梦瑶亦受到关注。初涉演艺圈,侯梦瑶没有让导演和观众失望,新版花木兰娇俏与英武并存,成功刷新观众的传统观念,也获得了业内人士肯定。  相似文献   

15.
正十多年前,歌手陈红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这首歌同她一道成为历届春晚观众心中最难忘的回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这位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却突然"神秘消失"。2012年春天,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央视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谁能想到,该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竟是隐退很久的陈红。为拍片她在海上漂泊5年,去过很多国家,台风中多次遇险甚至被海警用枪直接顶住后背。从甜美可爱的女歌手到气场宏大的纪录片掌门人,其间她到底经历了怎样令人惊叹的人生蜕变?  相似文献   

16.
张志丹 《现代交际》2010,(9):76-76,75
“播出季”是一种源自美国流行的电视编排方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根据收视市场观众收视习惯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对频道节目配置、播出安排进行相应的调整,是电视媒体回归电视本身的一种体现。《智勇大冲关》节目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播出季”这一颇为时尚的概念,按“季”生产,按“季”播出,不仅赢得了理想的收视率,而且主动地培养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创造有利于节目编排创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画面上冒着热气的动人美食、感性的解说词配上低沉的画外音、叮咚玲珑的原声音乐、片中渗透出的浓浓亲情……纪录片在国内向来有点小众,可最近央视每晚十点半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犹如一匹黑马,引发了一股观片热潮。“我已经把屏幕舔得都是口水了”、“才下舌头、却上心头”,网友不吝赞美之词,观众们更是盼着续集的尽快播出。  相似文献   

18.
阿丽 《职业》2013,(1):86-88
无论是《后厨》里的招牌菜手撕玫瑰鸡,还是《美味关系》里的牡丹鱼片,只要轻松点击鼠标,预付一定比例的定金,美女李雅岚就能为你亲自下厨定制。为让吃货们放心地大快朵颐,她还微博直播采购食材和烹制的全过程。她说:"真正的美味如同极品美女,总是安静地藏在小巷深处。"如今小店不仅吸引了公司老总、演员、外交官,就连《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青都对其称赞有加!  相似文献   

19.
张智琦 《现代妇女》2014,(5):326-326,331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大学生亲自参与评选的各个电视奖项也一一与观众亮相,本次大学生电视节影响遍及全国大专院校,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是国内现阶段最盛大的大学生电视节目颁奖仪式,其中的电视剧获奖作品不仅仅在剧情和制作上体现出精良的艺术水准,任何一部受到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电视剧、每一个视听元素,都可以成为电视剧获得广泛关注的因素,同时也成为促使电视剧自身获得良好艺术成就的一个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薇琳 《现代妇女》2014,(8):309-3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发端以来,已经发展了近56年。从早期的照搬俄罗斯的“形象化政论”,到20世纪80年代本土化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记录风格的形成,直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国际化靠近的多元化风格变化,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特色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社会记录者”的电视纪录片,“人”都应该始终是其表现的主体。尤其是近期再度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的人文精神,阐明人文精神应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承载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