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职业院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其中占据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在对职业院校留学生管理的研究中,主要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两大方面对职业院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化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分析基于文化差异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工作难点及存在问题,从组织管理、人文关怀、纪律约束、学生自管、服务意识、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提出留学生宿舍综合管理的重点思路,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适应留学生宿舍管理的创新举措,为完善留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创造良好的留学生生活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学生出国留学面临着留学中介机构良莠不齐,留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留学生难以适应国外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与打工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管理部门而言,要做好规范留学中介机构的工作;建立相关机构,引导留学生处理好心理疾病问题。对留学生而言,要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正视文化差异,解决好打工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增长和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了众多外国学生来华求学的主要目的国之一。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行为表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留学生日常管理实例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得出一些行之有效、有借鉴意义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从而为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西南交通大学越南留学生的调查表明,越南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磨合与适应经历了W型模式,分为五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他们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主要是对新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面对学业困难引发的情绪沮丧和信心丧失,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困难、精神孤独。为此,接收学校对留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学前教育,努力营造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材施教,加强心理疏导,鼓励他们与中国学生多交流,以减少文化冲击对留学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重庆市留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留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不适应、语言交流障碍、教育环境满意度不高、人际交往面狭窄、心理问题突出、管理政策实施困难等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问题,日渐成为重庆市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实行“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网络,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充分挖掘留学生资源,加强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等途径,将对重庆市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英教育文化差异带给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冲击,从教师、教材、课堂中心、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列举了中英教育文化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旨在为国内教育同行提供比较与鉴别的依据,为欲赴英留学的学生提供面对教育文化差异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8.
语言及文化差异是中国留学生出国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模式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中澳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的调查分析 ,对如何提高 ESL 教学 ,架起语言文化桥梁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9.
文化差异对于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探讨跨文化交流影响留学生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以南京审计大学招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留学生为考察样本,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进行调查实验。研究表明,留学生心理弹性得分与中国及其来源国文化相似性呈正相关关系;性别差异影响了留学生的心理弹性分布,男留学生的承压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心理干预予以化解;语言沟通依然是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亟待弥补的明显短板。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适应和生活事件超载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日留学生对文化差异上的适应问题,从博弈分析的视角,提出了生活事件超载的概念,发现生活事件的量的积累过度,会给在跨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个体生理和心理带来质的变化,会促使他们各种各样不良身心反应的出现。由于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到文化差异导致的生活事件超载是留学生身心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 故该结论及研究方法使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从定性描述上升到定量分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际学生选择寄宿(Homestay)在当地居民家生活。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学习的关键,这是留学生选择寄宿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与当地居民在文化上密切的社会交往会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对异域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作用。作者从留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学生在寄宿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思乡、语言障碍、生活文化差异等主要问题,肯定了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积极交流所起的作用。成功的交流需要交流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2.
首次尝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旨在了解研究问题的本质。采取了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5名来自4所不同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获得数据;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习得动机在留学生们的学术和社会文化适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影响着语言习得的成绩和社会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3.
段绍琪 《国际公关》2024,(4):173-175
中国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推动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已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但高校在推进趋同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管理层积极性不足、师资队伍匮乏、留学生生源质量差等诸多困难,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改革创新高校留学生管理机制、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提高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等对策,从而逐步实现中外学生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中 ,除语言本身的因素外 ,国别不同 ,或因国别引起的文化差异 ,已成为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 ,汉文化和其他国别文化的差异 ,愈来愈成为干扰学生增加语汇、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汉文化和以英语国家为首的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也愈来愈成为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最普遍、最主要、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文化差异 ,不仅会造成学生对于语汇理解的偏误 ,而且会引起诸多语言现象。本文旨在探讨中西观念间的文化差异 ,进而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因这些观念差异引起的语汇歧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增专业学位的"需求导向"原则下,广西大学开展EMBA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广西区位经济发展战略所必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广西"人才小高地"效应所必需的企业家精神人才培养需要,广西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市场的有效需求,决定了广西大学申请新增EMBA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广西大学宽广、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平台,八年成功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保证了广西大学开展EMBA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团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能够位留学生真正理解汉民族某些话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因素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汉民族的这种文化因素是深深蕴藏在汉民族的语言之中的,它通过问候语、称谓词、成语典故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问题,强调了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来疆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社会环境、个体因素、语言障碍、原有的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是造成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采取差别管理与趋同管理,利用留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支持等方式,将有助于来疆中亚留学生顺利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师生常受到各种文化冲突的干扰。如何缓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冲突,如何处理词汇里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怎样面对教学中制度文化的冲突,强化语法和汉字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平衡观,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重要策略。解决文化冲突的核心是教师和留学生都应树立跨文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