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有“以杖荷蔡”句,一般选本及教本对“杖”字均不加注,以为“杖”即日常作助行用的手杖。这是一种误解。由此下文“植其杖而芸”的“植”字也就难以解释,于是便用通假的办法训“植”为“置”。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该句注云:“‘植’同‘置’;……此言丈人把杖放  相似文献   

2.
顾随在〈木兰花慢〉原词中有"燕京人海有人英,辛苦著书成.是慧地文心,龙门史法,高密笺经"句,其中"高密笺经"所指为何,在红学界向有争论.笔者认为,明代小说〈如意君传〉跋者柳伯生的所谓"史有小说,犹经有注解乎"当是"高密笺经"之来源.  相似文献   

3.
"直"在孔子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孔子所论之"直"不仅是其所崇尚的一种正直、公正、胸怀坦荡的美好人格的体现,更是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变革中思想矛盾状况的反映,是其"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论语》中"直"这一概念的探讨以及通过对《论语·子路》...  相似文献   

4.
吴国珍的译著《〈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别具一格、特色突出,是近几年出版的《论语》译本中比较优秀的译本之一.文章拟从内容特色、要点评述、商榷之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介,以供学界及广大读者参考、评鉴.  相似文献   

5.
对《论语·乡党》末章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共、嗅两个字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共”应与“拱’’相通,“嗅?’应当作“臭”,为张两翅之貌。要正确理解此章需要几个前提:第一,必须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必须了解子路的性格;第三,必须了解《论语》一书的特征。《论语》一书有内在的逻辑,是按照孔子一生的出处进退和思想学说精心编辑而成,故《乡党》篇不可能是子路一人集录。  相似文献   

6.
制诏奏议是李德裕文章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佐唐武宗成就"会昌中兴"之不朽业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德裕以文章德绥回鹘,以文章智平泽潞,这些文章收录于〈会昌一品制集〉.〈会昌一品制集〉见证了李德裕讨胡平叛的整个过程,是文章治天下的范型,显示了李德裕卓绝的"文章之功".  相似文献   

7.
《魏风·硕鼠》第三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毛传:“苗,嘉谷也。”郑笺朱传无注,现代教材通常注作“庄稼苗”。 注作“庄稼苗”是不妥当的。诗首章言黍,二章言麦,都指一种作物;三章“苗”当也指一种作物。“苗”确实可以泛指庄稼,但这儿以不泛指为好。  相似文献   

8.
〈兄弟〉的强势推出,余华再次成为小说界议论的中心.除了小说承袭自〈活着〉以来的温情叙事以外,余华沉浸在雕琢修饰语言的狂欢中,并没有给读者带来应有期待.究其原因,小说没有超越"主观"现实的美学艺术,沦为形式和内容都相对平稳而并没有相得益彰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论语》研究的困境,宋志明教授为《〈论语〉哲学》所作的序说得很清楚。宋志明教授说:研究孔子,谈何容易!关于孔子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只有一本《论语》。文字不多,大约1万5千多字,如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大概只用两个版面就够了。可是,就这1万5千多字,被中国人读了2千多年,据说《论语》的注本有3千多种。真可谓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想借助以往的注本求得《论语》的"原意",显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研究《论语》,并非探求"原意",并非探求所谓亘古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我国先秦散文名篇。因此,一向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高教文科教材。笔者以为,中学课本和某些高教教材(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季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1)的注释有几处欠妥,提出商椎。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中学语文课术注: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以,因为。一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2.
语气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论语》中也大量出现语气词,其中语气词的复用在语气词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将《论语》中语气词的复用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孔子认为朋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择善可以增进彼此的学业,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乐于交友但不主张滥交友,提出了择友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仁德,品德高尚;遵礼循义;中庸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在朋友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如下几条法则:诚信为先;义之与比;宽以待人,恭敬有礼;适度中节。这些交友原则和方法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仍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考察了《说文解字注》“叙”的词语训释方法,对其体例术语归纳出了十七种类型,具体有形训、义训、声训等。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语》英译历史已经跨越3个世纪,在众多的《论语》英语翻译版本中,孔子的“能近取譬”之说在英语翻译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选择了四个版本的翻译,试图比较和分析译者在对《论语》中的“德、过、政、信、贤与富贵”等政治隐喻英译时,对政治隐喻的“来源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柳宏教授以其博士论文《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初步开拓了清代《论语》学研究,并使这一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历经十数年的坚守与耕耘,作者又于2018年推出了由他主撰的《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新著一反历时性散点研究的做法,通过考察地域学派知识群体《论语》诠释之面貌,直观描绘了清代《论语》诠释版图,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论语》研究之个性与成因。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与理念,不仅是对此前博士论文的超越,更是对断代经学史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与开拓。  相似文献   

18.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孔子讥子路"暴虎冯河"不仅完全违背事实,而且大有将自己之失误和缺点栽赃给子路之嫌疑。若该说不伪,则孔子之人品以及孔子、子路之生平事迹都得被彻底推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为兵家之言。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