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扬州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庾岭的名称应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解释最可信赖,即西汉时有监军庾姓驻此,故名庾岭。唐以来通称梅岭,是因岭上多梅,与梅鋗等人无关。庾岭梅花最迟在六朝后期开始闻名,以花期特早、枝分南北、花色红小著称。岭路开凿之后,交通繁忙,沿路梅花生长艰难,风景难以持久,但历代风雅过客和当地官吏屡有补植,使这一风景名胜兴废继绝,延续至今。庾岭梅景规模有限,其实际观赏价值并不突出,但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梅花之祖、春信之先、华夷分野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迁客行人登临观赏无不深有感触,因而庾岭梅景在梅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著名的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元代末年。明代以来邓尉梅花迅速发展,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呈现繁盛景象,直至清乾隆年间。其中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一个半世纪,是其极盛期,面积之广、游人之多、名声之大都空前绝后。大约从乾隆后期开始,邓尉梅花因当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而逐步衰落。邓尉梅花的兴盛,与当地湖滨丘陵地区果树种植之地理优势及产业传统密切相关。邓尉梅花是由大片果树种植而形成风景名胜的典型个案,是我国历史上种植规模最大,盛况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为深广的梅花景区,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栽培梅花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在中国梅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风景名胜及旅游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5.
程杰 《东方论坛》2021,(2):30-55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自古梅在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种植尤为繁盛,海南也有分布信息。梅在陕西南部、黄淮之间及山东南部地区也属自然分布。梅在秦岭、黄河以北分布渐少,唐以前相对温暖时期与宋以后相对寒冷时期,梅的分布北界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邢台、山西临汾、陕西渭水沿岸、甘肃天水一线,并无明显变化。宋元以来北方地区梅的衰落主要是分布数量减少,而非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应由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尤其是水资源减少所致。受上述分布格局的影响,传统梅文化在物质生活基础、文化创造主体、精神象征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上都打着鲜明的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烙印。宋元以来,随着梅文化地位的不断高涨和社会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梅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相关话题和文化情结。元以来,北京地区出现“南梅北移”、盆梅栽植、堂花育梅等方式,创造了一些即时实地赏梅的条件,拓宽了梅花观赏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一联以成功的物象组合塑造了梅花的清雅形象,其有意味的姿态和语境使梅花成为隐者形象的诗意象征,艺术表现几近完美。这是“疏影”一联独得绝唱之誉的理由,也是林逋此联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8.
沈游 《老友》2015,(2):50-51
梅花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的高洁、不屈及耐受严寒的气质,令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为之倾心。人们络绎不绝地去赏梅,既是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也是在感受春天的信息,增添蓬勃向上的活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国内观赏梅花的八大胜地。苏州林屋梅海在全国的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按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还是品种,苏州西山的林屋梅海都名列前茅。林屋梅海是中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也是中国梅文化活动中心,其中驾浮阁为最佳赏梅处。林屋梅海  相似文献   

9.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这说明曹雪芹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他在梅花里不仅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而且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在对梅花的喜爱里饱含了对江南"旧家"生活的留念之意。  相似文献   

10.
屯垦是我国用于治理边疆的一项特殊的手段,在古代西域的稳定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总结了从西汉至清代各代屯垦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屯垦地点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扼要之地,受西域内外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屯垦的重心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如此的空间转移也带动了清代以后北疆城镇群带的兴起。自然影响力和政治驱动力是屯垦发生的两类动力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认为这两类因素是古代新疆屯垦规模之大、屯垦时间之长、屯垦成效之明显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多种文献为依据 ,对于南宋著名词人卢祖皋的籍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辨别、分析 ,从而认为将卢定为邛州蒲江县人乃是一种误读 ,卢当为温州永嘉县人。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地理背景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瓶梅》的地理背景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由《金瓶梅》以宋写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金瓶梅》原著部分所写的东平府清河县是以北宋京东西路东平府须城县为原型的。这一县城乃是路(省)级中心城市,它相当于明代山东省省会济南府历城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金瓶梅》的描写对象、文本矛盾、全书构成。  相似文献   

13.
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种梅养鹤,建阁筑亭,治园造池,为后世留下了极具人文价值的遗迹景观。历代寻访林逋故居、巢居阁、孤山梅花的人络绎不绝,在赏景得到愉悦的同时,更是产生无尽的感悟。“西湖处士家”成为故国的象征,巢居阁则成为精神上的避世之所。林逋生前所植的梅林经历代补植,一直以孤高傲世的姿态,传载着先贤的高风亮节,给世人以感官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描述青海省大通县老爷山传统文化活动——朝山会和花儿会,提出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与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乾隆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乾隆惩治贪污的决心和举措也大而多。但即使是像浙江平阳知县黄梅的一桩勒派入己案这样并不复杂的案件,也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历程。户部尚书曹文埴与浙江学政窦光鼐在查办此案中发生意见分歧,彼此争相利用民意作为政治资源,塑造出民意的不同版本,真实的民意表达又不能顺畅上达,导致该案的审理屡经变易。案件虽然最后得到审结,但漫长的过程本身却提供了贪污得以存在的土壤,乾隆朝贪污惩治机制所发挥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马秦山是舟山古代一海岛名,位于今舟山朱家尖岛。马秦一词的原意是西亚、南亚等地对大中国的称呼,也特指“丝绸之路”之重要驿站——新疆于阗。马秦山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因此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目的港考察宁波在唐宋时期与西亚地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来推测马秦山的得名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源于西亚、南亚等地客商对宋的称谓“Machin”。  相似文献   

17.
民国前期,河南邓县水旱灾害频繁,土匪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大批逃亡,县境内上百万亩土地荒芜。20世纪30年代末,为缓解黄泛区难民压力,河南省政府在邓县成立垦荒办事处,设垦荒区,建设新村,陆续向垦荒区移送黄泛区难民5000人,组织并协助难民开垦荒地2.2万余亩,解决了这部分难民的生计问题,是救济黄泛区难民的成功之举。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移民垦荒规模较小,对于数量庞大的黄泛区难民来说,实属杯水车薪,救济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全元诗》收入元诗作者4 950余人,有籍贯或省籍著录者共3 106人。从作者省籍分布来看,南方集中于江浙行省及其周边省县,北方集中于元中书省所辖腹里地区,前者以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为主,后者以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为主。总体上,南方作者比例升高,北方作者则比例下降。从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来看,苏州、宣城、杭州人数占据前三,与《全元文》相比变动较大。从浙江籍作者的各路分布看,台州、绍兴、杭州三路总量靠前,具体州县上,则以杭州、绍兴、湖州等为主要分布点;婺州与庆元二路在《全元诗》中排名相比在《全元文》中下降显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文胜于诗的地域文化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共性与历史行政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