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著简讯     
我校教育系副教授陈云清译、河南安阳教育学院副教授张今校的《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Learning—Educational Applications》)及二人合著的《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已分别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及商务印书馆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3.
在"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下,《牡丹亭》中的双关语是可译的。汪译《牡丹亭》双关的可译性限度达到了二个层次:"常译"和"非常译"。"常译"是汪榕培追求的最高翻译目标,着力点在于译出双关语的双重语境,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双关的修辞效果。如若不能,则是退而求其次:"非常译",即运用翻译补偿策略译出双关的隐含意义,弥补双关语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而带来的翻译失真与缺损,取得了与原文大体相同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翻译出版的《红楼梦》译本(1892、1893)是"红楼"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单行本(2卷)。对此,除了少量相关的简要文献记录之外,鲜有深入、全面的专题论述。在19世纪来华西人以提高中文水平而阅读《红楼梦》的背景下,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根本起因乃是辅助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理解原著,提高学习效率。乔利英译《红楼梦》的方法以忠实的直译为主,便于来华西人掌握相关中文语言的词汇意义、音韵效果与句法结构。他又能改译粗劣淫秽的内容,进行净化处理。乔利完成了19世纪最完备、文学性最强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5.
斯坦纳《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是一部难得的译学力作。可是,《通天塔》之独到的"异化"论却被误解成"归化"观。实际上,《通天塔》"异化"译学之锋芒,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对海德格尔异化译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对海氏的反语言交际观和词语溯源译法等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1946年出版发行的吕振中《新译新约全书》译本,是首个由中国人从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直译到汉语的版本,该版本以英国牛津大学苏德尔所编的希腊译本为依据,尽量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并保持了原文结构。通过对比研究希腊语版和《和合本》(CUV),发现吕振中在直译的过程中有意地采用了多义性的语言,使中国读者对于《圣经》有了更多阐释权。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被认为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解读本雅明论翻译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来探寻他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并指出本雅明论翻译是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探讨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的语言和语言的翻译。《译者的任务》看起来像是讨论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语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由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二个方面对传统译论进行了颠覆:一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是主仆关系的观点;二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译文要忠实原文的观点。这一理论否定单纯的语言翻译,在承认个人兴趣的同时也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王宝童本又提出译诗应走民族化道路,即在内容和风格上要洋化或异域化,在语言和形式上要译入语化。就英汉诗译而论,民族化不但包括英诗汉译,也包括汉诗英译。作者考察中英文代表诗作1394首,制定出一个《汉英诗歌比较草表》,可供民族化诗译者参...  相似文献   

10.
也谈《鸿门宴》一文中的“今”字张玲,张和祐读了《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刊载的张志达先生的《(鸿门宴)疑难词语辨析二则》一文,颇受启迪。《鸿门宴》一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语言简炼精当,对话很注意措词。短文从这方面谈谈“今”字的内涵和译义。《...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怀着钦佩、敬慕之情,走访了《欢乐颂》的译配者,我国著名歌曲译配大师、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现已82岁高龄的邓映易女士。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传唱着贝多芬于18世纪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这就是以德国诗人席勒的名诗《欢乐颂》为歌词谱写的大合唱《欢乐颂》。邓映易教授被其自由、平等、和平的崇高境界所震撼。她想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却很少有人能听得懂这首属于全人类财富的歌。于是,她怀着对贝多芬无限崇敬的心情和对全人类的一片爱心,…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借鉴逻辑实证论和符号逻辑学、传统阐释学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结合《圣经》文本的历史性、联系性和阐释性,探讨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在其哲学代表作《知识论》中,设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问题,从哲学家的视角开创性提出了译意和译味的概念,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维范式。通过分析译意和译味的哲学基础,系统梳理了金岳霖翻译思想,并对其思想中有关文学作品可译性限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7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的译本,而3人正是3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从语言上找到鸠摩罗什版本流传的原因,并进一步阐释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对汉语词汇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语境的需要,政治文本中有大量的模糊表达法。如何翻译这些表达法,对于提高译本的可接受性及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思、实现交际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模糊语言分为模糊句子、模糊限制语、模糊词语三种类型,分析中央编译局提供的《十八大报告》英文译本,发现每一种类型的模糊语都有多种译法,但总体原则是让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和实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诸多民间故事集中,《五卷书》(pancatantya)是最负盛名而且影响较大的童话寓言集。据有关学者统计,从公元6世纪至本世纪20年代它被译过15种印度语言、15种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共有200余种变文①。《五卷书》有许多变异本和传本,并产生和形成于不同时代。梵语文学史上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3、4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等三个时期。《五卷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人把《五卷书》称为Nit…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料库翻译学的框架下,将《摆手歌》英译本Sheba Songs与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以及英国本土民间故事Beowulf的现代散文体版本进行语内比较,从词汇、句法和语篇探讨《摆手歌》英译本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摆手歌》英译作品呈现复杂的翻译语言特征:《摆手歌》英译作品在词汇多样性和句法复杂性方面呈现翻译语言的简化特征,但是,其词汇密度值高于英语原创文本,却低于英语母语者的英译文本Ashima,其高频词和低频词的使用状况也显现不同于一般翻译语言特征,更多受源文本和译者的中介语使用特征影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使用状况则表明《摆手歌》英译文本没有体现翻译语言的语法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清末编订名词馆编辑《辨学名词对照表》实为近代逻辑学术语厘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近代中国官方推动逻辑学术语统一的第一次尝试。在《辨学名词对照表》的编订过程中,任职名词馆的严复和王国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该对照表的中文译语主要来自二人的逻辑学译著,而且二人在译名厘定上的分歧也直接影响到了该对照表的译词选择。在严、王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编订名词馆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份经由官方审定的逻辑学术语名词表。但因时局的变动、译词选择的偏差,编订名词馆最终并没有完成中国逻辑学术语的统一,由名词馆所厘定的那批逻辑学术语也只有少量被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20.
日本著名作家、翻译家駒田信二所译《藤野先生》译笔灵活,表达手段丰富。通过分析原文的词汇、语句如何在译文中得到具体表达,探究名著名译的翻译技巧,理解汉、日两种语言在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