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将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也对海外华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华人活动的全球化,带动华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海外华文教育随之而发生演变。全球化时代必将带来华人的文化整合,华人必须在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各自国家的发展寻求平衡;同时保持民族性,使自身文化的特质进一步明确与突显。全球化也必将带来华文教育的整合。全球化将把海外华文教育带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华文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再论华文教育学是一门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华文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学科性质与特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以及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指出华文教育学是研究华文教育及其规律的科学;华文教育是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人、华侨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其共同规律,但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华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华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华文文学是从语种文学着眼 ;而华人文学 ,是以种族血统作为分界线。为了扩大华文文学的文化研究内涵 ,内地学者应自觉地把华人文学研究纳入视野。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是从中国本位出发的 ,其命名预设了中心 /边陲、内/外的二元对立。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 ,不仅是名称的简化 ,而且这种命名提升了过去对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品位 ,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意识。以“文化的华文文学”取代“语种的华文文学” ,至少难于说清华文文学与海外华人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互动关系。还是先不要用前者取代后者 ,至少让两种观念共存互补 ,互相竞争。  相似文献   

5.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汉语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教育在历经风雨之后再度焕发活力,纵观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汉语推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推广汉语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中国推广汉语计划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是在世界汉语热背景下华文教育应关注的课题,而充分利用海外华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汉语推广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兴起。20多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整体成果而言,对文学现象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特别是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作品乃至流派的各种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海外诗学家的研究却相对不足。目前,学界对国内为人所知的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海外华人诗学家的研究不太多,因此,对他们的理论、批评等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比较诗学、中西文学及文论的研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0.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本文从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汹涌奔流、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的创作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叶剑英深刻理解华侨的爱国情怀,保护华侨利益,关心华侨健康,重视华侨教育,团结华侨,推动祖国解放、建设和统一事业。他关于华侨和侨务工作的论述与实践,是毛泽东、邓小平侨务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这次伟大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海外华侨的热心援助。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力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以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团体、捐款捐物、寄回侨汇、回国投资、购买公债、抵制日货、回国参军参战、维护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为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9-84,107,108
就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而言,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外华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种传播和接受伴随着华人移民海外的步履而展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还参与了海外华人文化的重塑。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译介,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薪火的愿望,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对传统小说、戏曲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学者是一支独特的学术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多可借鉴处,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5.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马华文学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马华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大陆近现代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事件有明显的关联性,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华人世界里的情感体验,具有离散文学的特点,寻根意识强烈。它书写了华人的生活遭遇,表达了难以割舍的中国元素和情怀及难以忘却的中国记忆,揭示了老一代华族对大陆故乡的集体情愫、新生代华人落地生根的现实选择以及华人被边缘化时的失根苦痛,反映了漂泊移民者主体身份认同的焦虑不安,体现了落地生根的希翼与失根的痛苦。新生代马华文学作家远赴欧美国家求学、工作,面临着再移民的窘迫,身份与文化皆已从单一变为多元,其作品自然地反映了华人漂泊者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哀伤。  相似文献   

17.
海外汉语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从传播要素还是文化的交融性、传承性来看,它都足以承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担当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时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坚持中国视角,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精择传播内容以全面宣传中国,还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注重传播策略,同时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文化传播效度,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商与海外印商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相同与差异反映了两大海外族群在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与伦理上的相同与差异 ,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革新求变不断发展的趋势又与中印两国的经济改革息息相关 ,对海外华商与海外印商经营管理特点的分析对比 ,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侨资是海南开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分析了海南省侨资吸引力欠缺与侨资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 ,提出进一步落实华侨政策改善软硬环境 ,以增强投资吸引力 ,促进开发侨资的设想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