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象地反映了绘画中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将这一中国古典画论引入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既可以避免在教学中对西方绘画语言样式的生搬硬套,又可以克服在借鉴西方绘画形式的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进而努力使教学方式更趋民族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意象油画的提法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争鸣,主要集中在"民族性"与"本土化"视角以及意象与具象、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展开。对意象绘画阙值的探讨恰恰有利于提高意象绘画的辨识程度,意象概念本身的清晰度以及适用的普适性,是避免概念泛化以及局限性的关键。同时,研究意象概念,要多运用形而上哲学思辨;探索意象绘画,则应多采取可实证的形而下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意象造型,是指画家经过艺术提炼,再创造出的、体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形象,是画家主观意志与自然形态的内在统一。中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美术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画家们展现出了他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艺术取向和审美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 (1897— 1986 )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和学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他就开始致力于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尤其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课题。六十多年来 ,他写下了大量相关方面的论文 ,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宗先生并“没有写下浩瀚卷轶的美学大著 ,但他在哲学思想、诗意人生、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意识、审美风格与审美范畴系统诸方面 ,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早在 4 0年代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说过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1] (p14 )确实 ,《艺境》大体上是按照文章…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意象艺术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意象美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对艺术的独特追求.意象美学意识应用于素描,即是意象素描.意象素描是作者经过物和对象,产生"迁想妙得"、"心物交融"、"不似之似"的意中之象,是传神写意、抒情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西绘画比较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形的摄取、形成、外化过程,并辅以图例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之形非西方绘画的具象和抽象形,而是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理念特征的意象形.  相似文献   

7.
意象造型是表现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造型方式.本文从以神起观、凝神取形、炼形造型、型形传神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意象造型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彩画发展很快,目前唯技术层面的水彩作品及评论很多,势必会影响我国水彩画探求发展。如何寻找水彩画本土表现路径是当下的研究课题。在中国悠久文化土壤里,意象水彩表现存在本土艺术语境里,建立本土意象水彩绘画语境,反映中国本民族水彩风貌,提倡水彩艺术"中西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水彩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民族的土壤里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能够把本土审美感受糅合在西画里,新的艺术形式可能就产生了。艺术发展与时俱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欧洲与中国在绘画语言和绘画形态上各具特色。欧洲的绘画语言经历了注重现实的写实派和注重光色的印象派的发展变化,而中国的绘画语言则强调笔墨技巧的虚实处理,以引起意趣感受和形象联想。在绘画形态上,欧洲的写实派和抽象派分别强调自然物象的客观性和客观物象的抽象性,而中国画的绘画形态则有着似与不似的双重特性,追求一种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诗是语言的画,闻一多提出诗歌的绘画美,这里绘画美不仅是词藻的运用,更是意象使用的妥帖和色彩运用的契合。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色彩的使用无不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理性透视。文章将从诗人民族化意象的选取中透视其民族化的色彩,再从色彩与意象的糅合中窥探诗人作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重含蓄、求诗意,推崇典雅素淡,讲究用色简单,其色彩特征是主体性、人格化、程式化。继承中国画的色彩传统,重要的不在于是以小墨为主还是以青绿金碧为主,而在于真正把握住中国画的色彩特征,在此基础上适当吸收西画的用色长处。  相似文献   

13.
从歌德孩提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看 ,歌德虽未到过中国 ,但受文化迁徙的影响 ,仍然具有较深刻的中国意象 ,这种意象一方面对他的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产生过积极意义。也正因为他未曾到过中国 ,所以他的所谓中国意象只不过是表面的、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系“不完全文化迁徙”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受其封式文化模式的影响,日趋程式化、定型化、单一化,显示 出抗变性、保守性的特点。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刻改革,传统价值 观念和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要经受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绘画也受到外 来思潮的影响,一些过去视为神圣的模式受到质疑。创造在否定中不断更新 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分类和翻译策略,可以得出诗歌的意象种类和意象的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即非比喻性意象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比喻性意象一般采用意象改译法,两种意象的翻译都以意象增译法和省略法为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审美特征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诗歌意象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相关处理技巧,并进一步对各种技巧之得失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并且受到古代绘画的影响,古代雕塑尤其是佛教雕塑更是体现了古代绘画的种种特点。本文简单阐述一下这些特点,以期从绘画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雕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