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著名的理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文笔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鲍曼的后现代性概念、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关系及后现代性给人类生存状况带来缺憾等言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好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语境下的阿多诺的现代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认为现代性的困境主要源于启蒙理性对自然和人性的工具性控制,以及同一性思维对偶然的、特殊的东西的压制。他的否定的辩证法,通过对概念思维的不适当性的不断自我反思,来抵制内在于一切概念思维中的同一化的强制力;而他对艺术现代性的探讨,则是寻求新的非压制性的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尝试。他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引起了后现代论者的共鸣,而他对新的理性和认知模型的寻求,又有助于我们避免后现代论者某些理论上的失误。因此,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但不是后现代论者。  相似文献   

3.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现代性及其结果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性的局限是什么?二、现代性之后的社会应当是怎样?因界定现代性的代表性特征本身就是多维的,故问题一的答案具有暧昧性。对于问题二,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倾向于用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来指称现代性之后的社会思潮。后现代性体现了对现代性及其根源的批判,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种启蒙理性的终结,而是一种希望能够废弃理性所产生的等级制和统一化,从而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和解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别代表西方文化的三种类型,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关系。历时地讲,"前现代性"与"现代性"分别由一种本体形态所支撑,即相应的"客体"本体、"主体"本体。由于"后现代社会""正处于路途之中",其特质"后现代性"目前还不明晰。正因为如此,需要为"后现代性"建构一种本体形态以为支撑。对应地讲,这种本体形态应为作为"客体"、"主体"两种本体之综合与超越的"道体"本体。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更多的是分析问题的两个视角,而并不预示着相互更替的时代的出现,两者可以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后现代性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深深契合和体现在消费社会之中。文章致力于梳理消费社会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6.
齐格蒙特·鲍曼被称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研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家之一。鲍曼以批判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伦理困境,揭示出理性的普遍实践恰恰造成了非理性的伦理后果;并从后现代视角对道德现象进行了展望,进而提出构建一种体现"道德向个人回归"的后现代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 ,可以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继续 ,它承继了文化现代性中反抗秩序、统一和理性至上的片面倾向 ,进而使文化的现代性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下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实践尚未获得充分发展,普遍而言尚不存在实践性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现实,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已经面临技术-经济层面的后现代现状以及改变了的文化语境,不可能重蹈"现代-后现代"的线性发展路数.中国当下文化实践策略应当且必然是:负有现代性使命的后现代性实践.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此种观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意蕴。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从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重效应,寻找对策,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伦理学是他们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是相对零散的,但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而综合研究其学术成果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可以归结为祛除伦理的三大社会机制,其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则直指其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的解构,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伦理学异化的必然性,并启示着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心理语言学建立在科学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由于对形式主义科学方法的迷恋而越来越为学界诟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呼唤人们对心理语言学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现代主义心理语言学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而影响了其解释力和学科发展,接受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已经是势在必然。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有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有三个渊源: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具有六大特征:反基础、反本质、反表象、反理性、反价值中立和“怎么都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既要汲取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有益元素,也要警惕它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以下三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型的演替是共生而又互相阐发的:生态学中有机体之间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论消解了环境决定论或者基因决定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相依性原理、德里达的延异在哲学领域颠覆了逻各斯的在场形而上学;现代物理学消除了物质实在论而代之以关系实在论。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彻底的反基础主义与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和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是:确立突出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推行"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坚持事实与价值并重的管理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法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后现代主义法学作了合理的评析。了解和认真研究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完善和推进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 6 0年代后期出现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它以激进的姿态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点、积极意义、理论缺陷以及消极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