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北大荒的诗坛上,称王书怀为乡土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把一生献给了为农民写作,在五十五岁短促的生命里,一共出版了《扬帆集》(1938年)、《桦林曲》(1959年)、《宝山谣》(1963年)、《青纱集》(1964年)、《行吟集》(1979年)等十本诗集。这些诗歌不仅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农村的生活面貌,歌颂了北大荒人的创业精神,而且,为创造北大荒的乡土诗歌,做了值得纪念的实践和探索。抒劳动人民之情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老诗歌总集《万叶集》里的署名作者 ,据统计共有 4 78人 ,其中女歌人 12 4人 ,约占署名作者总数的 2 5 .9%。在这四分之一强的女歌人里最惹人注目的有三人 ,一是额田王 ,二是大伴坂上郎女 ,三是狭野茅上娘子。她们不仅成就较高 ,而且各具特色 ,在日本和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其中的大伴坂上郎女尤为突出。她在三人中歌作最多 ,体式齐备 ,而且接受了我国魏晋文艺思潮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万叶集》里影响相当广泛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一  大伴坂上郎女 (6 96 ?—— 781年 )出身于名门豪族大伴氏之家。其父…  相似文献   

4.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上半期到公元759年400余年里,日本各个阶层的人所创作的诗歌,约4500余首,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诗体,形成了日本诗歌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关于“万叶集”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含义,日本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山口博先生的这篇论文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万叶”一词的由来与含义作了详尽的考释与缜密的论证,读后可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代是诗歌艺术敷荣耀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对其它形式的语言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世说新语》作为叙事文学亦形成了诗一般的语言美。出色的用典技巧是这部古典名著创造这种美的关键。用典通常见于中国古典诗歌。其实质是借助某一历...  相似文献   

6.
袁晓军  董粤章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埃兹拉·庞德于1913年创作的《地铁站里》因其凝练精准的语言、教科书式的意象选择和实现而被誉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该诗作中的意象实现过程。分析发现,研究表明,人类认知在诗歌意象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考察意象时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主客相互作用还是天人合一,其实都是基于人的身体(肉身)所实现的人及人的世界通过认知所实现的语言性固着。意象即人,人即语言(文本)。三者统一于符号化的实现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胡风"──之一《胡乐胡舞》谢生保我国古代把西北边地和西域诸国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胡人之称,起于何时,本人无考,据《辞海》"胡人"条中注释说:"《史记·秦始皇纪》引贾宜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相似文献   

8.
在沈阳,有这样一位文化老人.他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东北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地位.因此,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从东北选中的唯一一位口述历史的人就是他. 一 他是东北沦陷时期的重要作家.在国破家亡的14年里,曾以柯炬、韦长明、李莫、韦烽、里刃、靳革、紫荆等36个笔名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是东北沦陷时期笔名最多的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乡怀》,短篇小说集《笋》《走向旷野去的人们》《绿色的松花江啊》《炉火》,散文集《无限之生与无限之旅》,诗集《七月》《春天一株草》等8部作品;和妻子朱媞一同与吴郎和吴瑛、山丁和左蒂、柳龙光和梅娘并称为“东北四大知名夫妇作家”.  相似文献   

9.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布尔什维克的《星报》和《真理报》上所发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就常常体现出对列宁革命思想的宣传: 自由属于全体劳动人民, 权利属于所有被压迫者!然而,苏联诗歌直接接触列宁题材却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二十年代初,象征派诗歌十分活跃,这一流派的M.杰拉西莫夫等人曾以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对列宁形象进行艺术概括,他们的尝试引起文化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以致各种类型的艺术先后都出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0.
萧红从她1933年5月6日至5月17日发表在伪京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栏里的《弃儿》一文算起,到她身后由骆宾基整理出的她的遗述《红玻璃的故事》一文为止,在短短9年的时间里,她共写出长短文章121篇(部)、诗歌60首,创作和参与创作剧本2部,现存的书  相似文献   

11.
《青岛画报》2021,(4):70-7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职业建筑摄影师秦岭开始创作诗歌并涉猎摄影创作.他的摄影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人民日报》《大众摄影》等报纸杂志,个人出版作品书籍等摄影作品一千余幅. 在秦岭的摄影作品中,时隐时现地呈现着文学艺术的积累以及诗歌赋予的想象力,使他的作品总有出入意料、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相似文献   

12.
司俊琴 《社科纵横》2006,21(7):164-165
俄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别雷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同时代人,别雷诗歌中的象征意象与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的象征意象都体现了时代赋予的孤独与绝望,但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诗歌中的意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个性。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中世纪锡克教的主要经典《阿迪·格兰特》的成书过程及作者情况,举例分析了锡克教祖师那纳克等人的诗歌,并指出其特点,评估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青年时曾经同诗歌结下一段不解之缘。1836年马克思初进柏林大学,当时他沉溺于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把对燕妮的热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足足写满三册诗歌之中。它们的标题是《诗歌集》、《爱之书》(第1部)、《爱之书》(第2部)。对这些诗,马克思本人不久也就作了十分苛刻的评论:“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以后,马克思就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转到研究法律,特别是哲学方面了。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对诗和诗人怀有比较大的兴趣。据燕妮·马克思在《动荡的生活简记》中提到,在巴黎时,马克思就和德国最杰出的诗人海涅有过密切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交往,这位杰出  相似文献   

17.
面对诗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日卒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日卒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日卒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古典诗歌,怎样利用旧形式 创作新诗歌,在诗歌战线上是有争议的问 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相当多的新 诗人,曾把旧体诗词同发辫小脚等量齐观,对它抱着宗派主义,采取排斥态度。”①直到五十年代以后《毛主席诗词》、《鲁迅诗注》、《郭沫若诗抄》、 《十老诗选》、《陈毅诗词选集》等公开 出版以后,“五四”以来新旧涛对立的局 面才宣告基本结束,旧体诗词在诗坛上也 就有了一席之地。 诗人臧克家极力倡导新诗应当向古典 诗歌学习,多次论述过古体诗的特点和优点。他认为古典诗歌,“构思新颖,结构谨严,想象高超,字句精炼,能够把丰富 …  相似文献   

19.
利兹·罗茨海德的诗歌从多方面体现了其女权主义思想。本文以其诗歌集中的两首诗歌《给我妹妹的诗》和《池塘的话,于仲夏日》为例,对其中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中女性所受的压制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五日出版的《青年杂志》(即《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翻译了泰戈尔诗歌四首,题为《赞歌》。这是目前发现的泰戈尔诗歌最早的中文译作。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流行,所以译诗仍采用古文,现摘录二首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