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一直以来被视作自在稳固的话语整体,由此《穆勒摘要》中的思想方位与文本价值至今未得到科学辨识。(1844年手稿》内部蕴涵着一种由“类人本学”向“社会人本学”的嬗变,《穆勒摘要》正是以这两种哲学话语分别作为理论逻辑上限与下限,从而构成《1844年手稿》前后异质关联的哲学中介,推进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2.
在文艺复兴的人本诉求与启蒙运动的理性彰显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体现出了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结合的特征:以实践的彻底的人道主义为核心,以科学理性为现实路径。唯物史观打破的是以往意义上的科学与哲学的阐释与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哲学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是在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中将科学与哲学融合与统一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这种发展与实现是以人本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3.
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时,我们面临如下问题:面对马克思同样的哲学文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或那样有时是相反的解读?关键原因在于马克思哲学内部存在着张力结构:马克思文本中存在着哲学话语与科学话语重叠的情形,这就使得马克思哲学既具有哲学性,又具有科学性,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为后来的研究者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是青年马克思以人本主义的哲学话语全面批判的最初尝试。青年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作主要是一种批判性的经济哲学,非科学的价值评判是其逻辑尺度。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文本语境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经济学客观逻辑的异质性并存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既继承马克思在差异基础上的现代性批判,并从内部结构的权力区分转向地缘空间的话语关系;又批判马克思历史理性的东方表述是一种东方话语,两者都坚持有关自由、平等与真理的现代性基本观念。现代性被定为一种内部自反的过程,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权力表述中,忽略与遮蔽了社会真实的复杂性,不断地回到马克思,永远历史化,才是文化表述的警示与需求。  相似文献   

6.
论唯物史观的三个经典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历了初创、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先后作过三次经典性表述。在《费尔巴哈》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概念,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提出了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文明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前一个表述的修正、补充。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作了第三次经典性表述,这一表述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历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更全面、更具普遍意义,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有着还原历史与当代哲学建构两个向度。讨论“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并不是绝对反对引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思想,而是指其对本属于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和在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中言说的一种比较哲学研究范式缺乏自觉,并且质疑它把自身当作惟一具有正当性的范式的合法性。以哲学的方式叙述和整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理解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恰当方式。而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身的话语系统,就是寻求恰当方式的重要步骤。在方法上,以“涤除玄览”暂时搁置种种西方哲学话语,以“虚壹而静”主观搁置种种解释学前见而深入和贴近传统文本,以字义一范畴研究审查和选择概念,是建立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的一种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8.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了政治学的深深烙印,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无论从定义和分类、对遗产的认知抑或是遗产主体性"失语"甚至"沦落",都亟需辨识与澄清.这不仅关乎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清晰性和选择的理性,关乎人类对自我家园重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也关乎我国政府制定的遗产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益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表现为从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到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他为详细制定自己新哲学的观点而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立.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把握属人存在,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它是对一切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由之开创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新视野、新境界和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讨论通常显示出一种二元的抑或戏仿的写作特征,这在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的文本样态。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戏仿写作,马克思既彰显了批判锋芒,又保持了通向革命的实践审慎。政治哲学的戏仿起初是马克思用以应对普鲁士语境的自觉的写作策略和意图,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启蒙批判的文本意识,以启蒙的话语来揭示后启蒙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呈现中,戏仿不仅表达为“消灭哲学”的哲学,更表达为消灭“永恒真理”的真理诉求。正是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文本的戏仿,马克思“破坏”了压制现实性的语词世界,使得文本及其意义掌握了改变历史的物质力量,并促使文本的意义在后世不断突破语词边界,在今人的阅读和实践中获得延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马克思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科学理论的掌握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的划界问题,认为:不能把马克思的作为价值掌握方式的哲学辩证法解释成所谓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即科学的宇宙观、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认识论、科学的逻辑学、辩证法的现代科学形态。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只能是对实践及现存进行人道批判和革命的“否定性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医人文蕴涵及其认知视角探析--兼论技术现代性的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医话语的哲学、人文蕴含和独特认知视角,澄清中医为现代主流话语所遮蔽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意蕴,指出中医所蕴含的人本中心、人文取向的整体系统功能思维范式与理念,乃是当今人类技术现代性拯救的“返魅”之道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生态写作主要通过两种话语系统演绎现代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科学影响下的自然科学话语,以及与本土资源对接产生的诗性话语系统。诗性话语的建构,是新时期生态写作在审美层面的本土化生成,并以此形成与世界生态写作的对话。其话语体系体现为:故事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产生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时间哲学;话语层面,"立象尽意"的话语建构方式,在勾通自然万物的内在关联中呈现文本形态层面的生态伦理精神;思维层面,对"人道"的认知与对"天道"的认知相通,一方面通过"推己及人"获取对待万物之理,在人际伦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生态伦理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还是一种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对此,学术界有两种非此即彼的观点: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而不是价值掌握方式;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价值掌握方式而不是科学。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厘清其科学性内涵,明示其价值性意蕴。言之其“科学”要旨为实证科学,言之其“价值”要旨为主体性及其超越性。在思维方式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思维与价值思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讨论较多的一种表述,由于和歧视和偏见关联密切,关于定型的讨论由来已久。研究从功能句法的角度展开讨论,并考察名词化、评价以及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等要素在构建文化定型中的作用,目的是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厘清文化定型表述的句法特征。文章认为从功能句法考察文化定型,有助于我们对其保持觉察,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话语中的文化定型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证还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评价——有关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几个问题》①一文中,丛大川先生继续坚持“实践的人道主义立场,亦即把马克思哲学本性归定为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人道主义价值评价”,同时坚决反对对马克思哲学作出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对笔...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试图摆脱传统、抽象、思辨的哲学研究方式,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式来表述和研究问题,实现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转变.他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展开并阐述一种解决历史之谜、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一门科学”的思想便是这一理论在科学观上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从其理论前提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