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笔者一口气读完《南方周末》上《一位有争议的市委书记》的专题报道,作者全方位、多视角、客观地向读者介绍了江苏省宿迁市市委书记仇和的所作所为,没有附加任何评说,非常客观地把仇和这位有争议的市委书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读罢此文,笔者掩卷沉思,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窃以为文章通篇揭示出两个字,那就是一个“勇”字和一个“闯”字。无论他被人们戏称为“拆”书记、“卖”书记,还是“硬”书记、“铁”书记,无不体现出仇和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冲破传统习惯、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他有一股子“闯”劲,闯破了…  相似文献   

2.
近日,曾贴有“最富争议”标签的江苏省宿迁市市委书记仇和顺利当选江苏省副省长。该事件自然激起了一波波的舆论涟漪,许多人认为这简直是一起“意外事件”,如2月2日《望东方周刊》相关报道的标题便是《仇和“例外”擢升》。仇到底是因为什么得到了擢升机会?仇和的“铁腕”治理是否合法?乃至,官员的“个性”是否应该被褒扬?……论者见仁见智,远远超越了就事论事的是非对错,“仇和,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人们用以探讨民主和效率,强权和公正之矛盾关系的隐喻”。该事件的确让一些人陷于判断的迷惘之中。仇和能够顺利当选或许足以说明,宿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9,(20):147-148
《政道:仇和十年》仇和可能是中国当代名气最响的市委书记。他在主政宿迁时的一系列超常规的激进改革使他被誉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对他的热议形成了醒目的“仇和现象”。随着他升迁昆明市委书记,特别是2008年当选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媒体对他的关切从不曾减弱过。而今年新年一过,市面上便出现了由两位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政道:仇和十年》一书,言明其目的更是要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体的仇和”。  相似文献   

4.
童大焕 《领导文萃》2008,(13):21-25
尽管已有北大教授姚洋在重要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仇和的招商模式将破坏昆明:“昆明是最后一块净土.如果仇和在那儿干五年.估计滇池也完蛋了”.但2008年“两会”结束后.昆明招商依然按仇和模式进行.从各局委办抽调的干部将成立35个招商分局.赶赴沿海驻点招商一年。  相似文献   

5.
王运宝 《决策》2012,(1):71-73
他来和走,都讲了一个故事,说非洲草原上,羚羊每天一醒来,就知道一定要比狮子跑得快,不然会被吃掉;狮子每天一醒来,就知道一定要比跑得最慢的羚羊快,否则会被饿死。只有比别人跑得快,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铁的法则和规律。昆明在省会城市里,是跑得最慢的那只羚羊。仇和拿鞭子抽了4年,羚羊知道拼命跑了。但仇和为什么在离任时,还要再讲一遍这个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卞宁 《领导文萃》2009,(16):87-91
“后仇和时代”的县委书记们既有一个仇和榜样,又希望能够走出仇和的影子。他们要做自己,不要做“第二个仇和”。  相似文献   

7.
仇和: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当上了副省长2006年1月20日,江苏省十届四次会议选举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仇和为江苏省副省长。为了实现宿迁的谷底隆起,仇和施政近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举措,走出一条“压缩饼干”式的发展道路,也因此成为一个深陷舆论漩涡并具有特殊意义符号的政治明星。  相似文献   

8.
吴明华 《决策》2010,(8):38-40
“改革是确实需要策略的,没有策略肯定做不成功。”一个小小的宣传部科长,是如何推动一场意义深远的基层民主改革?  相似文献   

9.
据2008年2月27日<中国青年报>的长篇纪实报道,主政昆明后的仇和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仇和风暴"给温吞已久的昆明政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官场惰性和陋习大为收敛.仇和这位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的刚正秉性和强劲势头纤毫毕现,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召开听证会成为一种时尚,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环保听证会等等频频见诸媒体.但是,听证会上提出的意见,是怎么处理的;采纳了,为什么采纳;不采纳,为什么不采纳,却鲜有下文,使人不仅要问,为什么要举办听证会?听证会在决策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是为了哗众取宠,摆场作秀,还是为了扩大民主,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