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 ,促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社区的人群在内部必然形成不同的关系和组织结构 ,在外部必然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社区建设的目标中 ,确立起以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化的主导方向。居民作为现代化、民主化意义上的市民参与社区管理 ,应在文化认同、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寻找社区认同和自组织基础 ,城市基层政府要及时充分授权给居民 ,培植“草根民主” ,从而顺利建立起社区居民的自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建构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体系,运用统计数据描述广西14座主要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际差异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这对描述和改善中西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  所谓城市是指大量的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以其区别于农村人的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 ,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①。社会学家在使用城市这一术语时“也包括了都市人口所居住的建筑环境”②。城市包括城市人和城市区位两个概念 ,体现了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结合与互动。1 城市人。对城市人 ,不同国家和地区 ,不同民族和种族 ,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L 沃斯认为人类聚居在城市中生活形成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人格模式。主要特征为 :(1)有复杂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2 )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  相似文献   

4.
城市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综合体的一个基础单元。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的日趋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和超前要求,还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休息娱乐环境,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提供物质条  相似文献   

5.
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居住生活在昆明郊县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教育观念,归纳其主要特征,从改革开放进程这一大背景下探求这些教育观念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相关理论对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教育观念进行合理的阐释,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改善当地居民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提高人民福祉及获得感,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何还有待检验。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可能的影响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居民对于互联网服务的使用熟练度并促进了当地的电子政务发展。而异质性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存在选择性,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主要存在于非老龄人口、高收入人口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居民群体中。因此,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类型及其具体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服务是优化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健全的社区体育服务应具备公益性、微利性和产业性三种类型.通过对城市社区公益性、微利性和产业性体育服务的分类与界定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这三种不同类型服务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就是个人或人群从乡村生活到城市生活之转移过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城市新居民对城市生活之适应,一直是城市人类学家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近四十年来陆续迁入很多城市。本文以昆明为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化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文化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现代城市社区中的特定文化现象,是现代城市社区的衍生物和重要构成部分。它以无形和有形的两种方式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对社区发生着影响。在现代社区中,文化既包括一定区域内居民的信仰、价值、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又...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桂林迅速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其生活水平的变化,是战时大后方城市居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战前桂林是一个消费水平较低、生活相对安定的内陆小城,而战争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战时桂林居民生活水平呈现出多样性、阶段性和下降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的不同以及战争影响和大量消费人群到来所致。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兰州学刊》2007,(7):154-156
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就是对该城市所有居民长期积累的文化行为与结果的抽象概括.从自然及生态、社会及意识、生活及休闲三个方面,结合大庆市辖区的具体自然地理特征及历史发展实践,对大庆市城市文化符号进行重点阐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目前"二孩"政策的放开,城市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基于人口流动和人际沟通形成的社会网络资本是否会促进居民的文化消费?基于此,本文通过省际动态面板GMM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证实了少儿抚养比与居民文化消费呈倒"U"型关系,"二孩"政策有利于城市家庭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有临界点;二是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即未来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增长;三是手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基于此,从推动城市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利用"互联网+文化"的技术优势、不同人口的消费偏好差异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疆史前考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对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2世纪新疆发现的典型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这一时期新疆古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及其对新疆地区最早开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治理是在一定范围的城市空间内,政府、社会和市民个体在价值观、生活实践和物质实体等层面多元合作、协商共治的过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将城市文化治理视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挖掘其在不同层级但又相互关联的城市空间中的开展过程。随着城市"微更新"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大尺度空间向基层空间下沉,街区、社区和楼道构成了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谱系。城市文化治理在街区空间注重官方意识形态的引导,在社区空间注重社群文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在楼道空间注重居民个体文化参与行动的激发,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家、城市、社群和居民个体之间多元互动与协商合作的空间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薇 《南方论刊》2011,(12):94-95
在一个科技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扩大的新世纪,发展城市文化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而艺术档案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做了相当详细的记录以及体现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档案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先进的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情感归属功能、行为引导功能和教育实践功能.社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社区文化建设应具有普适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公益性.但是我国现阶段基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社区文化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转变社区文化建设观念,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文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已经不能单单是一个分力或几个分力的单独作用,而必须依靠分力之间的协同。文化力与劳动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分力。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和谐理念,交融城市文化力与劳动力,选取“人”与“文”二者的中间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城市人文环境,揭示出城市文化与城市劳动力的和谐发展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并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中详细研究了居民文化素质与城市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14,(11):88-93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遵循住房竞价模型的规律。居民是社会人,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根据区位的社会特性来进行,包括空间符号、社会交往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等。当居民的区位选择自由度高时形成不同的公共物品消费偏好聚落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聚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共生"的特点。当房价过高或城市空间资源过于集中时,导致居民区位选择自由度受到限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住空间出现"分异",还会导致居住地到包括就业中心在内的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失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家界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被称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16年来张家界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进行了动态分析,探讨了这一“新世外桃源”的形成,即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将穷乡僻壤落后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旅游城市过程,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成长和居民生活富裕,并随着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环境建设的优美化,建成人居和谐、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百业兴旺的新型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