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北鼓儿词选》收录清末东北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作品,因书中东北方言味很浓,于是,当代东北人张兴唐先生对之加以注释。文章对张注所提到的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进行考订,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引起学术界对晚清东北方言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选取东北方言词"嗯哪"为研究对象,结合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对"嗯哪"一词的语义色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列举生动真实的语言实例,旨在说明该词在意义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语义色彩,同时词语"嗯哪"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魅力亦得以展现。在突出东北方言特点的同时,也为研究东北方言词语奠定了基础,对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北方言作为一种分布地域广阔、喜闻乐见的方言形式,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体验哲学认为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体验感知,人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体验哲学为东北方言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从体验哲学语言观出发,对东北方言中的词汇的语音、构词和语义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东北方言词语的特征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是一种社会现象。探究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含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极具帮助。就东北方言本身而言,它不仅与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现象。它既是一种地域情结,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言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与正确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在特定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学方言具有凸现人物形神、传递别样情致和承传地域文化三种主要作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方言文学与正统文学交互作用的历史,晚清以来方言文学以京语文学、吴语文学、粤语文学发展最为充分.世纪之交再次掀起了"方言写作"的浪潮,表明了当代作家找寻现代汉语写作新的话语资源的自觉与努力.方言文学前景看好,但也面临困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广军 《理论界》2009,(5):131-133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间,日本侵华战争从局部战争阶段扩大到全面战争阶段,其中,日本侵华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吞并东北,到政治分离华北;从政治蚕食华北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两次演变.这个历史过程中,无论日本采取直接武力侵略,还是交替使用武力和政治谋略的侵略手段,都是日本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移民战略,尤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陆续向东北派遣30余万日本移民。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从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方言与普通话长期密切接触,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交融的状态。文章通过历时研究发现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主要经历了偶然性接触、强度较高的接触和高强度接触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对方普对应型东北方言演变的研究发现普通话对东北方言从音系到构词、从本体结构到使用功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了东北方言的无界有阶性变异。  相似文献   

11.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汉语的北方话和南方话的形成,有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原因,其文化在根源上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又存在差异。重庆方言属于北方话的西南片区,它与北方话内部交流基本上没有障碍。因此,重庆方言剧作为推广重庆话的一种渠道,要走向全国,应从剧本、创作者和语言应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整理方言的同音字汇,指出海口方言新派和老派的语音差异,并力图反映海口方言一字多音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7月间,广州市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为了方便海内外人士,建议在亚运会期间广州电视台在新闻播送中适当增加用普通话播音的时间,不料因此在网民和新闻媒体中引发了一场所谓废粤存普的语言风波,粤语沦陷、粤语文化垂危等危言耸听的口号喧嚣一时,直到广州市的领导出來举行记者招待会,澄清事实真相,指出这些口号是伪命题,是子虚乌有,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本文作者亲历其境,特借第十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举行之际,就那场风波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对粤语和普通话问题的一贯看法写成此文。作者认为被卷进风波中的人大都抱有热爱自己方言及其文化的乡土感情,但又缺乏一些语言和方言的基础知识,对语言和方言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我们不能怪罪他们,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语言研究为语言应用服务的工作,在语言知识的普及和语言政策、语言法律的宣传教育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詹伯慧 《学术研究》2006,(7):123-124
历来客家学者习惯于把粤东北客家、闽西客家和赣南客家视为中国大陆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客家板块,而散居其他地区的客家,包括台湾、广西、四川以及分散在广东省内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各县(市)的客家,大都被看作从上述三大板块播迁而来的客家。反映在客家方言的研究上,自然也就大都集中在上述三大板块客家话的调查研究上。至于散居三大板块以外客家人的方言,海内外学者在接触了解时,往往也会循着寻根问祖的途径,追溯这里的客家人和他们所说的客家话到底来自客家中的哪一个板块。拿广东中西部的客家人来说,就大都是历史上从粤东北原…  相似文献   

15.
16.
沈文玉 《阴山学刊》2001,14(3):88-90
包头方言的儿化与普通话的儿化相同,在一个音节的末尾附加一个卷舌动作,使这个音节发生语音变化.包头方言的儿话现象随韵母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4,(3):30-33,74
旧时包头,因为社会构成极为复杂,所以其社会语言也非常丰富,许多行业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及生存的必要,几乎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作为一种语言形态,隐语行话具有交流的属性,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有开放的一面,日久天长,自然有一些词语就进入了方言系统,成为地方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和整理这些已经过时和即将消失的语言,对于研究和了解“走西口”以来包头各行各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如实反映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风貌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州地区的方言与雷州文化一样蕴含着极丰富的人文价值。本文讨论雷州方言在雷州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以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通论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包括洞口方言的分区分片研究、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和方言与文化研究等各方面对洞口方言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洞口方言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华东 《东南学术》2007,(5):158-168
句首使用语气词是闽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也是闽南方言继承古汉语句法形式的特征之一。本文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作了系统梳理;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结构特点;从句首语气词的出现与否及发音变音事实论述语气词对句子语义细微差异的指示作用;概述了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衔接、表态和增强等语用功能;从汉语史角度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的来源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