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职业分层的方法论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弘毅 《学术交流》2004,(12):113-118
职业分层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证上与社会分层之间具有原生与派生的逻辑关系。当代国际社会分层研究对其基本研究单元一职业分层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理论构架和方法路径:理论分类分析和经验分级分析。分类与分级实质上是分层领域的理论核心问题和矛盾的难题。上述两种分层理论和分析路径的综合将有助于对职业分层和社会分层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中的空间社会分层与中国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新趋向是从资源性分层进入空间性分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及其内含的空间不平等被作为重要社会问题得到关注。国内已有研究发现,中国的某些现象尽管可在西方社会找到对应物,但总体上不能从西方理论得到解释。然而,研究者们尚未提出基于中国现实和资料的理论。作为建立中国理论的一个尝试,提出与西方的市场制相对应的统管制概念,并利用中国资料予以证明;分析了统管制的内涵、样式、运作以及特殊的社会分层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强 《社会》2008,28(3):54-64
无论是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社会分层,还是分析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分层结构,都会发现,中国社会分层受到国家政策变量的巨大影响.国家政策变量影响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于此特征,以往的研究已经有过不少表述.但是,对于国家政策变量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却研究不足.本文提出了"政策群"的概念,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基调理论",其次是将基调理论转化为"大的政策原则",最后是落实为很多具体的政策.本文还提出了"政府主导型社会"的概念,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理论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斐男 《学术交流》2015,(3):160-163
社会分层研究是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之一。在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网络社会改变着社会分层结构,加速了社会流动,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重塑着社会认同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代社会分层呈现新的特点:经济和社会权力分配出现变化;社会不平等的内容有所改变;认同感呈现多元化发展。社会分层正在从金字塔结构向"空中花园"转变,这些网络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新特征正在影响并消解着原本的由上而下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7.
郑莉  曾旭晖 《社会》2016,36(6):209-237
本研究考察在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层的交互作用下,生命历程中的两个竞争性理论--“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年龄中和效应理论”,哪一个更能解释中国男性和女性所经历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和成长曲线模型发现,性别对社会分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发展有独特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处于健康劣势,这一劣势是因为女性从教育和收入所获得的健康回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之间因为教育和收入导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男性之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健康不平等的“累积优势/劣势假说”,而是在女性群体中支持“年龄中和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8.
论消费分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青 《浙江学刊》2007,46(6):72-76
消费分层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众消费时代的一种必然,是市场机制发展不平等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正常体现。消费分层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和消费机会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分配及分配方式的差异。消费分层的标准应以消费公正为原则,通过制度保障,促使消费分层的公正、规范、有序,保持不同阶层之间消费级差的适度合理。同时,加强消费伦理疏导,使不同消费阶层差异有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实现消费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可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无论是职业还是收入分层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从总体结构上看,呈现出底盘和中间阶层都较大的"烛台"结构。未来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农村居民的职业转换和城市化,而通过教育或培训以提高"下下层"(种田农民及无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今天网络中的怨气,现有观点或从现实社会找根源,或从网络技术进行归因.这种思维逻辑面临着治理的风险.本文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提出研究假设:网络社会分层将那些原本处于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边缘位置的阶层群体推到了网络社会精英位置,网络社会中弥漫的抱怨不过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权威进行挑战的工具,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权力与财富机制的质疑,是对现有社会秩序与传统权威挑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这暗示着今天在进行网络社会治理时,如何从网络社会分层的角度切入是推进社会秩序与进步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1.
公共住房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福利政策,它在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也存在争议。本文将就这一矛盾的事实进行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的职业倦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In the field of the central cor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research which has focused on the normative aspects is relatively recent as it dates back little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theory of conditionality which developed from research into the periphery of representation results from this. It is a particularly fruitful theory to explain “normative latitudes” and the behaviour accruing to them. One of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se work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linking the normative aspects with specific methods and/or analys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illustrate it via a specific tool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traffic psychology: the Conditional Script Questionnaire (CSQ). This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highligh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systems of norms: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social system. The implication of norms is fundamental in different processes already studied such as social influence or identity processes, and this articl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place of norm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thinking.  相似文献   

14.
包国光 《创新》2016,(4):55-62
纵观国内的社会技术和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历程,显示出如下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提出和界定"社会技术"概念,阐述研究社会技术的意义;第二阶段,论证社会技术的存在,对社会技术进行分类;第三阶段,分析社会技术的本质,提出"社会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第四阶段,对社会技术的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拓展探究,引介国外社会技术哲学研究状况。国内的社会技术哲学还处于学科创立的初级阶段,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所依靠的学科根基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在社会技术的构成要素、社会技术的发明应用模式、社会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Single Homelessness as Social Exclusion: The Unique and the Extrem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cent research into single homelessness and rough sleeping has begun to consider the issue using the concepts and the language of social exclus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new literature and what it may mean in terms of cha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ingle homelessness and rough sleeping (called street homeless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aper begins by review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single homelessness and draw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emerging academic work on the nature of single homelessness and rough sleeping. Drawing on this literature, it is argued that single homelessness needs to be reconceptualized and viewed as one of the products generated by the process of social exclusion.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argument that single homelessness and rough sleeping are a form of social exclusion, characterized chiefly by the inability of a section of the socially excluded population to get access to welfare services and social housing, and that "homelessness" does not actually exist as a discrete social problem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都受到社会研究多种方法论范式的影响,社会工作研究者无论选择何种社会研究范式进行研究,都会在选题、分析、总结等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价值介入,而源于价值观的社会研究伦理又将直接影响研究者的研究选题、方法和结论。本文从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介入问题入手,探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与伦理问题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I this paper, I draw on recent research on the radically embodied and perceptual bases of conceptualization in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 to develop a new way of reading and evaluating abstract concepts in social theory. I call this approach Sociological Idea Analysis. I argue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abstract concepts, which conceives them as amodal “presuppositions” removed from experience, abstract concepts are irreducibly grounded in experience and partake of non‐negotiable perceptual‐symbolic features from which a non‐propositional “logic” naturally follows. This implies that uncovering the imagistic bases of allegedly abstract notions should be a key part of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concepts in social theory. I provide a case study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to demonstrate the analytic utility of the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赵东彧 《社会工作》2009,(18):57-59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突现。据发达国家经验,大学生就业辅导的开展正是针对该现象提供的有效帮助,只是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辅导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系统论和生涯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就业辅导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这一变化,即从以身份社会指标转化为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实务性,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它还具有综合性。本文通过以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为例,分别从实务的重要性、理论的必要性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三个层面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的关系,以期更清晰地呈现所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