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段君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4):5-7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西安为例,对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厘清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的现状阐明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项目调查数据的整理概括对西安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途径及其机制创新。认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上升渠道。为此,应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可变性的认知程度;建立健全以推进教育公平、房地产改革创新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合理保护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利益的各种政策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财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宋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9-93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4.
刘文纲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76-8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正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尽管目前其所占比重仍较小。营销者必须重视这一变化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特征;然后,针对企业的营销变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祝志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
耐用消费品市场作为一组复杂的契约关系,有其特殊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结构,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相统一的。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方针;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扩大消费需求,重心是扩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制度结构。扩大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制度结构顺利转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连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0-23
中等收入者是一定的社会在某一个时期按收入差距来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同一地域不同时期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 ,中等收入者状况不尽相同。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分配制度的改革 ,一部分人已经率先成为中等收入者 ,他们分布在在各个行业且不稳定。未来 2 0年 ,继续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 ,让国家公务员以及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农民等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运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29-32
中等收入者指一个国家的中等富裕群体。为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必须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素质 ,降低转化门槛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8.
罗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15-18
针对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路为深化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就业歧视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等收入阶层的稳定器观点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能否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政策制定时的倾斜度。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这一阶层就能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11.
汪建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1):103-106,115
国内学术界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尚研究不多,重视不够,而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对这一期间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慧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91-9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 ,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一面 ,也有不相适应从而阻滞现代化进程的一面。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是在社会已发生变迁的基础上的作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对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转换 ,从而实现综合创新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宏观调控工资的手段,有利于保护非熟练劳动力的经济权益.当前最低工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最低工资标准仍偏低,一些企业以最低工资为基本工资,加班费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基点计算,绝大多数员工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问题.建议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办法要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同时出台全日制小时工资标准,加大宣传最低工资标准,让更多的员工知道最低工资标准,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14.
杜艳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3-130
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诸多条件与西欧现代化条件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先进入现代社会诸多原因的分析实质就是西欧早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早发现代化持多因素论。如:市民社会形成、土地私有和商品化、宗教改革与新教原则的确立;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立殖民地;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等;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列出这些条件,而是科学地揭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论社区教育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113-120
社区教育是广大民众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民众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教育形态。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人们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获取现代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尤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1):120-124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培养具有积极、理性与有责任感的公民。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良性运行的内在保障。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内容含混、效率低下以及公民教育缺失的困境,亟需加强公民教育。我们需要澄清高等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理念;加强资源建设,夯实公民教育的基础条件;优化内容以提升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师资力量;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公民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7.
颜烨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
为科学评价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水平和所处的阶段,拟采用社会系统原理和现代化理论,将其分解为安全生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大子系统的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水平目前正处于中级水平的重要转折时期,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安全生产现代化要实现高级水平,尚需较长时期,需要进行结构性安全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8.
韩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45-48
新时期,执政党功能的强化、中国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国际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等,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组织化改革,建立起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具有更高开放度的政党体制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海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492-495
党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处在执政地位并自觉研究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党是一个成熟的党,文章探讨了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党的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应重点处理的几大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