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与空间观念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气技术、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城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信息化城市的界定,阐述了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以及在信息媒体影响下的城市审美方式的变迁和信息化城市空间观的拓展。结果表明,信息化城市的美学与其审美方式有密切关系,审美活动的交互性、审美对象的瞬时性和审美体验的沉浸性,推动信息化城市空间向着自由化、兼容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测度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智慧城市评价的基础。依据信息生态相关理论,并基于对智慧城市信息生态系统构成和对智慧城市信息生态位的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与比较不同智慧城市信息生态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发展是影响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技成果转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北京、上海在智慧城市信息化要素水平和发展势头上均占据优势地位,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信息化发展各维度的优势、短板均不同;信息环境上的差距是造成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的主要原因,科技创新是弥合差距的关键点;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北京、重庆和上海、天津分别处于信息化发展的稳发展、高速发展、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提出了生态化发展模式,论述了城乡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步骤的构想,以期推动我国城乡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视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实践观视域的生态文明,朝着生态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6.
基于西部11省及自治区2009—2019年的相关数据,应用Stata15.0软件,分析财政投入、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投入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不显著;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自我发展驱动力。为此,应当加大生态文明财政投入,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培养高质量农业信息化人才;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观,科学系统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分析了生态化概念的基本内涵,结合生态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生态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生态化理论进行探讨,对生态化理论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生态化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化理论的构建、生态化指数(EPI)评价、生态化理论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化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向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走向了大数据时代,作为人类价值选择和科技发展代表的生态文明和大数据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类未来生活中产生交集。如何协调和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数据技术成了我们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最紧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区别于传统认知在因果性关系的指导下借助随机采样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基于彼此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全体性把握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改变在根本上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特点。显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建基于信息基础的文明形态,无论是其生产方式、技术、制度还是观念,都可以通过转化为数据信息而得到处理。从生产方式而言,生态文明主张扩大非物质的生产、实行生产的生态化,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而言,生态文明主张调适性的生态技术,具体表现为利用科技智能手段寻找清洁能源、寻找清洁材料、寻找清洁生产技术等;从制度管理上而言,生态文明要求一种整体性的共享共建式制度,具体表现为开放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对信息的共享共建;从价值观念上而言,生态文明主张一种整体主义的有机生态观,具体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循环式发展的观念。生态文明关于生产方式、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发展模式正好能够在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整全性、混杂性和相关性思维特征下得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就大数据技术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科技和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说,二者无论是在可能性上还是必然性上都将高度地相容。  相似文献   

9.
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顺利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化科技创新发展成生态文明社会科技活动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向度,这是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以自然向度为逻辑起点,社会向度为现实依托,主体向度为内在理路,从逻辑和总体上对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探寻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向度,揭示其思想的现实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遗留了一些难题。为尽量避免不可预料和无法控制的消极后果,渐进式变革依然不失为合理的选择。在此宏观分析下,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信息化作为生态化的物质技术手段,生态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两者互相依存,即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一体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论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耦合效应,分析在信息化、生态化的一体化过程中,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并展望政府的制度创新远景,最终据此提出政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化的广泛依赖,决定了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位置,决定了政府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本文从政府信息化的含义入手,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障碍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信息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首先是指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不断提高其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信息化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表现为信息成为基础性资源,从而有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由于信息处理过程的普遍性,信息化使得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和更加具有创造活力,并且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但是,信息化也给社会系统的安全、结构的稳定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何制定政策以化解这些风险,是政府在推动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宁夏的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差距为29个百分点。制约宁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在线数据库和WWW站点拥有率太低;金融环境与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现代信息产业规模过小;城市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过低。  相似文献   

14.
西北各省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相对偏低。文章对近十年(1998-2007)来有关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的论文,从分布的年代、数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认为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存在着研究分布不均、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某些研究领域薄弱三方面的不足。同时认为,今后西北各省区信息化与西北各省区经济、城市发展研究将会继续升温和深入,信息化水平测度及标准化将会成为热点和难点,信息资源开发及其配置、信息化推广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新主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将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本文阐述了城市信息化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推动力量,应该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村乡村政务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构架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信息化的后发劣势和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信息化面临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和人力资本短缺三大因素构成的障碍,又不能不使我国处于信息化的后发劣势。因此我国信息化必须选择跨越式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应该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为调查区域,对该地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意愿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当前制约农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如资金、技术、信息渠道、年龄构成、服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培训、成立村级信息收集中心、发挥农村"意见领袖"作用等,为构建农村网络信息化与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