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的驿站,他只记住了两个,除了一个日暮里之外,“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据许寿裳在《〈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中回忆:鲁迅“有一次,从仙台回东京,为的要去瞻仰明末大儒朱舜水的遗迹,忽然中途在水户下车了。鲁迅说水户是“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其实不确;水户的朱舜水遗迹为何,许寿裳也未言明。据朱舜水的日本弟子安积觉所撰《明故征君文恭先生碑阴》一文的记载,朱舜水是死在“江户驹笼之第”。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东京第一高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三册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一个长句,一百九十八个字。这样的一个长句,放在这样的一篇文章里,用来批驳这样的一名反动文人,真是再好不过了。这个长句是: 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 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卫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 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 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是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  相似文献   

3.
一、其祖籍既非安陆亦非丹阳关于许浑的籍贯,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两种意见:一说他是润州丹阳人,一说他是圉师之后,祖籍安陆,后居丹阳。这两种说法包括了两个问题:一、他的祖籍是不是丹阳?二、他的祖籍是不是安陆?其实,对后一个问题,董乃斌与谭优学先生已经提出了疑问。董认为“现存许浑诗中绝无能够说明其籍贯为安陆的证据”,谭认为“说许浑是高宗朝宰相圉师之后,也毫无佐证”。二人所说极是。如此是否可以说,祖籍一定是丹阳?并非如此。因为:第一,宋、元有不少人说:不知何许人。第二,元人《至顺镇江志》将许浑列为镇江(丹阳郡治,辖丹阳县) “七著”的特例,董乃斌据宋人《嘉定镇江志》人物门记隋唐五代五十名人“而偏偏未  相似文献   

4.
一清乾隆年间,江阴人陈泓曾据当时流传的多种《徐霞客游记》抄本加以互核,撰有《诸本异同考略》(下简称《考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版本和游踪的珍贵资料。不过《考略》中的一则《辨伪》却是错误的。这则《辨伪》的原文为:  相似文献   

5.
新《辞海》“蒋光慈”条,说蒋光慈的“籍贯”是安徽省六安县。另外也有资料说蒋光慈的籍贯是安徽省霍邱县。这两种说法均值得商榷。蒋光慈先生的家乡——白塔畈,系今安徽省金寨县的白大公社所辖。但在一九三二年前,金寨县并未设立,当时的白塔畈一带,属安徽省的霍邱县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徐霞客考察祖国大地,足迹遍及我国今十六个省区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而广泛。徐霞客不仅详细记述了所经地方的自然风貌、社会风貌,而且对边陲防务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在《粤西游日记》中,不少篇幅是关于越南侵略者入侵广西边境的记载。它再现了三百多年前,越南封建统治者凶残狡诈的狰狞面目。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伟大的文学家。因旧籍所载其文献资料既少,且多参差,故而其生平事迹竟不可考。他的籍贯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在鲁迅先生看来,“自《录鬼簿续编》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可事实上,罗贯中籍贯的争论至今依旧不绝。直到1996年,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氏家谱》等文物,则不仅证实罗贯中籍贯为祁县河湾村,同时也为罗贯中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一、关于罗贯中籍贯的争论在封建社会,由于小说戏曲家地位低下,故罗贯中为正史所不载。加之时代乱离,罗贯中天涯浪迹,不少地方都有口碑流传。因此…  相似文献   

8.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9.
一、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杭州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高念华先生于2005年9月20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一文。挑起了新一轮的胡雪岩籍贯之争。胡雪岩原本就是绩溪人,其直系后代也都是认同的。但是.史书对他的籍贯确有不同表述,所以史学界有过争论。胡雪岩究竟是绩溪人还是杭州人,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凭依新掌握的史料,发表新的看法,相互探讨,相互切磋,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高先生听到绩溪人胡维平的不同声音后。又偕同张倩、段虹二位先生于同年12月16日仍在《中国文物报》刊出《评析:误认胡雪岩为绩溪人的例证》,文章一开头就称:“近年来,为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各地大打名人牌,希望能以名人效应带动经济效应。胡雪岩也以其特有的商人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伯峻先生翻译为:“粮食不嫌舂得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嫌”义的例证。这样解释尚可商榷。《说文解字》中“厌”作“(?)”,解作“饱也,足也。”是个从甘从肰的会意字,意即狗肉甘美,所以吃得很饱足。段玉裁注:“饱足则人意倦矣,故引申为厌倦、厌憎。”这样,“厌”就有了“饱足”“厌恶”两义。杨、王二先生于此解“厌”为“嫌”,而“嫌”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厌恶,不满意,其实也就是“厌倦”“厌憎”义委婉一些的讲法。这样解释是否符合文意呢?我们知道,孔子毕生追求、宣扬“仁”、“礼”,对衣食住行倒是挺马虎的。在《论语》中不少地方记载着孔子的原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提到杨执中的客厅里有一副这样的笺纸联:“三间东倒四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何泽翰同志认为这副对联的来源有两处:一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提到张晴岚的自题门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一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载有鲁之裕的自题门联:“两  相似文献   

12.
吴质是建安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家。关于他的籍贯,《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他是“济阴人”。据《续汉书·郡国志》,济阴乃郡名,后汉时其属县有11个,地域较广,作为籍贯似嫌宽泛。然而此外史籍中别无明确记载。要知其具体籍贯,还须考证。近读《晋书》,发现如下两则材料:  相似文献   

13.
郭钦 《船山学刊》2009,(4):46-49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梁红玉,南宋抗金名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曾记载:“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娟也。”后来元人脱脱等编修的“宋史》对梁的籍贯出身只字不提。直至当代,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书籍都沿袭了上述两书的说法。如蔡东藩《宋史演义》、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新旧《辞海》、《辞源》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版)等都回避了梁红玉的籍贯问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据本人查证,梁红玉的籍贯是江苏淮安市。清乾隆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娟家女。”清同治年间的《重  相似文献   

15.
明万历年间的1616年二月与1618年九月,对黄山来说,是两段非常荣幸并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游历、登临了黄山。也正是这两次游历、登临黄山,才使他在遍游海内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对黄山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小说写作的地理背景就在于鲁西——古东昌府一带,书中也大量地使用了山东方言,这就为研究考证它的人提供了最重要的内证,它直接关系着成书与作者籍贯的考证判断。在所有方言中,亲属称谓方言更显的至关重要,《金瓶梅》中的“达达”一词就引起许多研究者的争论。著名学者朱星先生认为《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中方言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 tia),宜兴人说(ta 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的都是“爹爹”的转音。故而,对《金瓶梅》中山东方言的这种认识就成了他的论点——《金瓶梅》作者苏州人王世贞说的一个论据。  相似文献   

17.
<正> 战国秦汉时期,曾把遥远的北方看作是“飞鸟之所解其羽”、“群鸟之所解羽”的地方,见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为什么鸟类要到这种苦寒的荒野来“解羽”,以至“积羽千里”,使得某些旷原、流沙、大泽、高山以此命名?这既找不到自然科学方面的根据,也找不到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方面的说明,应该说是一个待解之谜。关于这个地点,文献记载也说得很恍惚。《竹书纪年》说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穆天子传》郭璞注引),指的是沙漠地带;(《穆天子传》中,确有这个地点,说在“西王母之邦”的北面,“千有九百里”是片“旷(郭璞注引作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乃于此  相似文献   

18.
《易·讼》九二爻辞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王弼的《周易注》和朱熹的《周易本义》都是这样的标点法。前两句好理解,就是说,争讼遭到失败,“归而逋”实际就是“逋而归”,意思是逃了回来。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就不好处理了,难以表明其间有什么关系。《周易注》说:“若能以惧,归窜其邑,乃可以免灾。邑过三百,非为窜也,窜而据强,灾未免也。”《周易本义》据以推衍为:“邑人三百户,邑之小者,言自处卑约,以免灾患。”这样  相似文献   

19.
贞,是《周易》卦交辞中的常见语。《师》卦《家传》解释为“贞,正也”;而《文言传》则特别强调了“贞固足以干事”。黄寿棋、张善文两位先生所撰《周易译注》把这二者相结合,释贞为“守持正固”,这样,“正”和“固守”,或者说,正和持正的行为就得到了统一。“正”是人类应该践履的道路,以追求人和社会的谐和发展(或者说是至善)为最终目的,因此它是主进取的。而“固”为“四塞者无自记之谓也”,是一种保护性的,主卑退的行为,这两者的统一,实际上表明了作《易》者的一个观点:人是实现正道的手段,因此一个人既要乾乾进取,日…  相似文献   

20.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庄王的著名令尹。但孙叔敖是哪里人,迄今诸说互歧,悬疑千年。袁纯富在《孙叔敖籍贯小考》,(《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中,对孙叔敖的籍贯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孙叔敖为楚郢人的结论,但其论述仍有不够完全之嫌,且目前仍有一些著述认为孙叔敖是河南期恩人。如黄德馨的《楚国史活》仍持“隐居期思”和“期思之鄙人”说。因此,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