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瀛律诗,源远流长,和歌俳句,堪称双璧。其中,产生于舒明朝(629~641)的和歌,是日本韵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由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几种相近的歌体构成的,其中最流行的是短歌。在和歌史上,继《记·纪》歌谣群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当推《万叶集》。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专集,它是以收集历朝和歌编纂而成的。它不但是日本文学宝库中最灿烂的名著之一,而且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枝奇葩。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万叶学”,至今仍在日本国内外继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读它的精髓。《万叶集》中的和歌通常分为杂歌、相闻歌和挽…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话语含蕴”。细读日本古代著名和歌歌论著作,就会发现,中国阴阳五行思想1600多年前东传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和歌的起源,还从内容到形式,即从五七五七七句调的固定形式到“花”“心”“实”等关键歌论概念,都对日本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阴阳五行思想在日本古代和歌歌论中的话语蕴含,可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域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歌取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和歌的一种修辞手法。与汉诗中的借典手法不尽相同。它产生于万叶时代 ,在历代御撰和歌集中鲜有收录 ;然而 ,在 30 0多年后的《新古今和歌集》中 ,运用了本歌取的和歌却随处可见。本文作者对此深感兴趣 ,探索了其兴盛的原因 ,并主要以《新古今和歌集》为例 ,介绍了本歌取的种类及方式。  相似文献   

4.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四千五百多首,其中主要的是日本“大化革新”后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作品。那时,中日文化交流已达到异常繁盛的地步,日本统治阶层中的一些人物也摹写汉诗,并且有汉诗集产生。而《万叶集》则是日本诗,当时称之为歌,以后,人们又把由《万叶集》以来所形成的定型的歌叫作和歌,用来和汉诗作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和歌名称的由来。因此《万叶集》也就是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  相似文献   

5.
<古今著闻集>中的"歌德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说话”是一个新的文学作品分类概念,指日本古典文学中讲述和歌功德的故事.分析<古今著闻集>中的"歌德说话”,可以发现这些故事按照和歌的功德大致分为4类:(1)感动天地;(2)感动神佛;(3)使男女修好;(4)转换人的心情.这些功德与日本古代歌人纪贯之论述的和歌的4大作用基本上一致.日本歌论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论.但另一方面,重要的是"歌德说话”如实地反映了日本上古以来的"言灵思想”,一种认为"语言中含有一种咒力”的原始性认识.加上佛教内容的功德故事的传入,才使"歌德说话”的故事成熟、丰满,也使和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具有了神圣化与普遍性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阐述日本万叶和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的同时兼论与朝鲜乡歌的关系。本文认为日本的和歌在形成、发展和诗歌形态等方面都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朝鲜的乡歌也有关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万叶集》的编成、和歌的形态等方面阐述了和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意韵美”主要指不显现在和歌表面的需要整体把握的那种朦胧、悠远的韵味。“意韵美”是和歌的灵魂,是读懂和歌的关键所在。日本古典和歌在“意韵美”的表现特色上,主要有通过对唐诗的吸收与借鉴所形成的硬朗的汉诗风格和来源于日本传统审美的“直白描述”及飘散着“一抹哀伤”的忧郁情愫等一些特点,和歌的“意韵美”与日本的特质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西行是日本中世著名的隐遁歌人。他在长迭五十年的隐遁生活中创作了2000余首和歌。这些和歌或吟咏大自然的美丽,或描写隐遁生活的艰辛,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他的和歌清新自然,一唱三叹,洋溢着“闲寂流”的美。在西行的和歌里,“世”与“山里”两词出现频率最高。“世”代表着体制内的俗世,“山里”代表着远离俗世的隐遁生活。在西行的内心世界里,这两者是对立的。这是研究西行必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歌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六朝诗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对和歌“三序”及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父子和歌理论与我国魏晋六朝诗歌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歌论《古今和歌集》两序 ,受魏晋南北朝《诗品》、《文心雕龙》的影响 ,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 ,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主张上都有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影响痕迹。和歌正是吸收了当时中国文论中的丰富营养 ,经过消化、改造 ,奠定了日本歌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毕沅作为乾嘉学者,不仅官至极品,而且长于诗文。终其一生的《灵岩山人诗集》,结集过程漫长,并在结集过程中刊刻了各种版本,该诗集编纂体例极为严谨。毕沅对诗歌的爱好影响着其幕府诗歌的创作活动,宾主之间的唱和交流及对幕宾诗歌创作的赞助支持影响着幕宾诗歌的创作热情乃至审美意境的提升。进而促进乾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从唐末至今 ,论者对晚唐诗大多持否定态度。反思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惯性的批评现象 ,不难发现 ,不是晚唐诗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而是其出现的异于此前诗坛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 ,不仅使那些视文学为伦理、政治奴婢的封建文学观念批评者难以认同 ,也使那些对思想文化史发展缺乏认识和分析的批评者 ,难以理解出现在晚唐诗中的种种变化 ,因而导致千余年来的批评失误  相似文献   

15.
以Google Scholar、CALIS外文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9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当代爱尔兰诗歌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梳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国外对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关著作和论文研究内容逐步扩展,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但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内容和方法上都远不及国外。其中国内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不足给国内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否可以翻译,历来聚讼纷纭.实际上诗歌是可以翻译的.中外文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及实践都证明,意象处理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因此,发现和移植诗种,即确定和翻译主要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是保持原诗风格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南朝艳诗尤其是宫体诗历来多遭批判,而旨在发挥文教功能的官修总集《文苑英华》却收录了不少南朝艳诗,这说明宋初从官方层面接受了艳诗,但《文苑英华》并未旗帜鲜明地肯定艳诗地位,而是通过筛选宫体诗、改变诗歌类型等方式淡化艳诗色彩。这体现出宋初文臣对艳诗的谨慎态度,他们虽接纳艳诗但不主张艳诗以艳诗面目发挥教化功能。在艳诗题材向词体转移的背景下,宋初文臣的这种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收录艳诗未发挥范本作用,对艳诗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诗创作形态的出现及成长,是现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碰撞与对话中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30年代叙事诗创作形态的描述,和它的文学成长经验与审美要求的历史考察分析,期望发现并探索叙事诗文体类型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演变及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文体形式核心骨架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类型史叙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厄尔·迈纳率先开展了比较诗学的研究 ,他的《比较诗学》是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他从文类展开比较 ,进而提出“原创性诗学” ,以此来观照世界各大文明形态的诗学 ,找出各自的洞见及盲点 ,从而揭示出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又努力驱除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 ,力求建构具有世界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