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县与太谷的秧歌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山西淳朴深厚的民俗文化环境熏陶下,艺术内涵尤为丰富,值得深入探究。但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祁太秧歌的艺术价值在艺术鉴赏和审美研究中局限于音乐与舞蹈方面。本文旨在对祁太秧歌所展示的各种形式美特征进行剖析,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和切入点,进一步了解祁太秧歌鲜明的形式特色。例如祁县秧歌与太谷秧歌的服装造型、化妆、道具、头饰等的造型色彩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民俗审美形式,以及它独特的舞蹈动作造型等。  相似文献   

2.
高原地区普通高校开设健身秧歌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秧歌是把运动和舞蹈结合起来创编而成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舞蹈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本文以青海大学为例,基于高原地区开设健身秧歌课程的背景,深入分析了高原地区普通高校开设健身秧歌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健身秧歌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祁太秧歌中映射出的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歌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 ,它是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的一棵常青树。山西祁太秧歌以它特有的魅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用写实的手法对祁太秧歌中的伦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 ,就秧歌中的伦理现象、夫妻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祁太秧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汉族秧歌舞蹈的现代审美意识为基础,探讨汉族秧歌舞蹈的现代步伐、审美意识及纯舞性。现代审美意识,正是中国汉族秧歌舞蹈走向世界、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是传统陕北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遇合的产物,它赋予传统民俗活动以全新的艺术职能和社会功能,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艺术注入了革命、阶级、进步等象征性符号文化内涵,这一改造置换本身,使得"新秧歌"具有一种包含策略诉求的仪式表述意味。由全新的符号存在和象征表述所构造的这一仪式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的创新,更包含了深刻的话语建构诉求。在种种文化使命的规约下,经过改造的陕北秧歌已不再是民间的狂欢,而已然衍化跃升成为了特定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宣传和民众动员的红色仪典。  相似文献   

6.
毛巧晖 《晋阳学刊》2007,(5):121-124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新秧歌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民间",它的主体为工农兵,内容与主流话语一致。当时的权威话语期望新秧歌既能成为新文艺,同时又不脱离民间,但它的创作者追随意识形态话语,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使得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对书面文学产生触动,也没有在民间文学领域留下痕迹。新秧歌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当今仍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杜靖 《社会科学》2007,(8):141-147
作为一种往昔所沉淀的集体表象,鲁南春节秧歌深刻表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观念,呈现为一种集体欢腾。作为一种集体过渡仪式,它反映了民间社会对现实状况转换的一种周期性渴望。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和谐美学价值观来自大传统的模塑和自主性的互动。鲁南秧歌在整个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贺宇 《阴山学刊》2009,22(5):58-61
跑圈子秧歌和西路二人台都是在同一块音乐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它们在表演形式、唱腔形态和伴奏乐器的奏法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相同的特征。跑圈子秧歌和西路二人台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封闭式的文化形式,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吸收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贺宇 《阴山学刊》2011,(6):39-43
格亥图村秧歌调有自己的曲体特点和唱词特点,其曲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唱词多运用虚字衬词;受山陕民歌影响,唱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唱词与曲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戏剧艺术中,小戏创作、演出空前繁荣,不少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出色的创造。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在华东区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中,有四个省公演了十个剧种的十三出小戏。这些小戏的鲜明特色是立意高,内容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祖国各地日新月异的飞跃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奏出了革命人民的心声;思想和艺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积累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创作经验。这里,我们主要想就这十三出小戏的经验探讨、研究小戏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戏剧"戏曲"戏曲小戏"是有区别的,形成背景也不一样.先秦的戏剧剧目有三个,戏曲小戏剧目有一个.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八个戏剧剧目,三个戏曲小戏剧目.唐代有八个戏剧剧目,三个戏曲小戏剧目;另又以<唐戏弄>所述为基础,考得唐代戏曲三种,戏曲小戏四种.本文举例作了考证阐述.  相似文献   

12.
清中期人口压力问题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意见并不一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对清中期的贵州人口压力做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来看,清代中期贵州现有的耕地不能够满足人口生存需求,因而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解决人口压力问题。特别当人口压力达到临界点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失衡,甚至发生事变。  相似文献   

13.
就作为几代王朝思想经典的四书而言,在清中期汉学全盛的历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考据学风的渗透,这使得文献整理研究成为在清中期四书学研究中较为突出的内容。除了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四书经注进行文献整理研究外,清中期四书学中另一很突出的内容就是历史研究。四书虽然仍然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但随着清中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特别随着清廷文化政策调整和对经学的重视,以实证和考据为特征的汉学迅速向以性理之学为主的四书学渗透,四书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经典之学的色彩日渐减弱,四书经注被学者们视为历史文献资料,他们致力于对四书经注的研究,处处都以对各种史实的研究为基础,这使得清中期的四书学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类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人类学萌芽于十六世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中叶,而为这门学科形成提供思想和物质基础的,主要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二十世纪初,人类学正式划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分支,以后,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发生很大变化。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作者从分科特色、理论特色、方法论特色、研究目的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章回小说之“章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章回小说"章回"形制的发生及发展规律便发现:史传的纲目和讲史、话本的标题,是章回小说章回影制产生的双重资源。"章回"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至万历之前、万历以至明末、清初及清中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则"为主;第二阶段"回"占主导地位;第三阶段回自朝精致化方向发展。"章回"衍变不便呈现出现阶段性,而且还呈现出类型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八封建中期的诗歌(续) 4.从乐府到五言诗从东府中间,封建中期的优秀的诗人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在内容方面,诗经与楚辞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辉煌传统獲得了发扬与光大;在形式方面,五言诗与七言诗逐渐形成,而五言诗的成就尤为突出。汉乐府中有不少的五言诗,如鼓吹曲中的上陵与有所思,相和歌中的江南与鸡鸣,而清商曲与杂曲中更多。这个新兴的体裁马上引起一部分封建文士的注意,开始了学习与模仿。起初是比较笨拙的,如东汉初年应亨的赠四王冠诗与班固的詠史之类。(西汉的枚乘、苏武、李陵等人的五言诗是假的。)渐渐地进步了,如酈炎的见志诗、趙壹的疾邪诗、高彪的清  相似文献   

17.
论清初闽派宗宋诗风的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闽派诗风恪守盛唐,至清初逐渐出现宗宋取向,成为晚清同光体闽派的渊源之一。其原因由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其形成发展从时间看,盖经由明末至顺治中期、顺治后期至康熙中期两段;从空间看,则由汀州僻地至福州大邑两个段落。  相似文献   

18.
1943年底,延安文艺工作者纷纷走进乡村,开展秧歌下乡运动,目的是在改造自我的同时,改造艺术创作的主题与风格,促进乡下秧歌的发展,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从群众进入剧本到群众走上舞台,艺术创作必须服务于根据地生产与斗争的需要。新秧歌运动塑造了革命的群众艺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结构化剧情,表现为"群众"形象的舞台塑造与人民胜利的革命叙事。毋庸置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升了乡村社会的革命温度,但要转化为变工合作的动力却非易事,而这恰是革命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是晚清三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思想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经历了形成、成熟和衰落诸时明,与晚清的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本新政相对应。可以说,中体两用是晚清三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从中可以窥视出晚清社会思想的演变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也可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启示和借鉴。1、中体西用是同光新政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虽然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但对其作全面的最初表述却是在同光新政开始时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的失败,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惊.朝野上下作出了不同的反映。1842年鸦片战争刚一结束,魏源就在《海国图志》一…  相似文献   

20.
以清中期白莲教起事为中心 ,主要考察与白莲教武装力量正面冲突最多、最激烈的巴山老林周边诸地区 ,以厘清当地乡里防御体系从孱弱渐趋完备的过程 ,并从这一角度把握清中期四川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