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冰心新时期以来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勤奋写作了近80年,这样的持恒和毅力令人敬佩。新时期以来,她以“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信心,创作了大量作品,就散文而言,有自传散文、哲理散文、梦思散文、随笔散文、杂感散文,就小说而言,有抒情小说、问题小说,形成了一个十分美丽灿烂的晚年创作景观。一、全力写知识分子题材全力写知识分子题材,这是评论冰心晚年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本出发点。她一生都生活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是她扎根的土壤、“血统”的源头,从童年起,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始终滋润着、陶冶着她的心灵,她的生活与…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同其唐传奇蓝本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表现之一是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具有了独立品格和理想色彩.她们一改唐传奇中卑微软弱的形象,变得富于主见,在爱情追求上更加主动和大胆;同时,她们被塑造成落魄书生的红颜知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给生活困窘、价值失落的书生以支持,成为落魄文人的精神补偿和灵魂慰藉.元代社会同唐代相比,在统治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元代士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导致他们创作心态和创作视角较唐传奇作家有很大不同,加之较为开放的社会习俗,因此元杂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同其唐传奇蓝本中的同名形象产生了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早熟而又勇于探索的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经历了明显的发展阶段,不断开辟着独特的艺术途径。从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来看,如果说,1933—1934年《跋涉》时期的短篇习作到《生死场》的问世,是萧红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端和第一个高点;1935—1936年期间的《牛车上》、《手》和《桥》等优秀作品,就代表着她写  相似文献   

5.
<正> 在研究85小说新潮消退之后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流派"新写实"小说时,刘震云无疑是必须予以重点注意的最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以写实的方法重新撰写了一种历史——现实文本,使读者不得不对平日司空见惯的身边生活报以陌生而惊诧的目光,进而是深深的思索.人们赞叹他描写的细致、反讽的刻深、故事的亲切感人,以及整体面貌上的本色化和生活化.这蝗评说,我认为,基本符合刘震云的创作实际. 但是,当把他的几部反响较大的小说,《塔铺》(1987)——《新兵连》(1988)——《单位》(1989)——《一地鸡毛》 (1991),依着发表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时,刘震云的创作就暴露出常常为人忽视的另一方面:技法的渐次成熟;精神的缓缓而不可抵挡的衰退.他愈来愈认同于"生活"的阴暗一面;愈来愈醉心于人性的黑暗,醉心于展览人性中见不得阳光的琐屑、卑微和邪恶.在他笔下,人似乎已不成其为人. 人真的已不成其为人了吗? 本文拟通过对刘震云主要作品细读和批评性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问题小说发端于鲁迅。鲁迅对此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深刻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问题的传世之作,而且还在于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问题小说的正确的创作导向,这一宝贵传统对于新时期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问题小说是指对于社会和人生重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能提出真知灼见的小说,它不是武打凶杀、风花雪月的趋时之作,也不是某种公式、政策和理论的图解,它来自社会生活的最深处,充满着鲜明的探索精神。探索问题,是测度一个时代思想深度与文艺解放程度的价值标尺,思想解放的时代必然产生探索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一代文学的“教母”。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马纳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她十分关注女性主题,在每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为争取独立价值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个性、经历各异,但都坚强有力,不断以自己的行为改变着社会舆论标准。她们的探索表明了作者对生存与女性独立主题的关注,向小说接受者昭示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但它所揭示主题的深刻,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这一类作品。而《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以她的悲惨结局启发着读者深思,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既有反抗精神,又无力反抗整个旧制度,最后终于被旧社会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女子,但又不是普通妇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启蒙;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对于旧制度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而“五四”运动又使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路遥的“农民气质”与陕北农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华  贺智利 《唐都学刊》2005,21(4):36-39
陕北社会自耕农经济特质下的农民生活方式构成了路遥早年生活的文化氛围.路遥与农民的精神联系根植于家族的血缘文化,乡土文化非自觉地构成其精神气质.这种"农民气质"转化为无意识创作趋向,渗透于路遥的小说创作中,在成就他的同时也限制了他.  相似文献   

10.
《邱园记事》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丽梅 《社科纵横》2005,20(1):184-185
伍尔夫的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作品 ,既有传统小说的影子 ,又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初次实践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 ,并对以后她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许地山1922年春相识于北京,后来又在伦敦重逢。老舍不仅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与许地山殊途同归,而且连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也颇受许地山的影响,因而可以说他们之间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当许地山不幸在香港病逝时,老舍含泪撰文悼念,同时向文艺界提出了以实际行动来纪念许地山逝世的两种办法。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楠 《学术交流》2012,(2):138-141
传统祥瑞文化在民间已经脱离了其初始的"政治功能",转变为普通百姓文化娱乐的载体。它反映的是普通大众的一种"生活实感",在艺术形式上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情感上直叙"私欲"的价值取向和"向好"的心理诉求,艺术造型上注重感官愉悦的写实风格,所有这些,无疑是对日常生活美学化的良好诠释。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民间传统祥瑞这种贴近生活真实的艺术形式为文化创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司利芳  徐虹 《唐都学刊》2002,18(4):80-82
女作家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中女主人公英芝的悲剧故事 ,实际上就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在一个既开放又保守的环境中 ,她们的人生欲望、人生本能开始觉醒又无法满足其本能的需要而不安于环境和命运给自己安排的生活 ,不断抗争最终却被击败的故事。她们的身上往往混和着许多矛盾对立的东西 ,她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新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成份 ,但周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势力又顽强地压制和打击着她们 ,她们自身又有不少的传统观念和世俗恶习……这一切决定了她们的悲剧是必然的。英芝的悲剧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更广大地区妇女的生存状况和她们的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15.
孙琪 《学术交流》2012,(6):150-154
唐君毅是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着重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层面,认为"游"的精神是西方艺术所缺乏的一种主体精神,进而以中西比较视野加以观照,指出其根源在"感通之德"。他虽未像徐复观一样使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完全呈现,但却有着隐在的表达:虚灵明觉心乃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发掘和发现,与徐复观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有着内在一致性的。这个话题的终极指向,并非艺术,而是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除了左翼小说的活跃、繁盛外,还有与其形成鼎足之势的海派小说。这个这文学流派中,40年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在这批"小姐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张爱玲和施济美。张爱玲的小说更多表现的是人生的无奈,任何诗意的东西在张爱玲这里都是荡然无存的。而施济美的小说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爱情、信念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Mothers who induce illness in their children are abusing them. What must be uppermost in the mind of the child protection worker is the effect of the mother’s behaviour on the child. A good assessment of the mother is essential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child’s safety. Schreier & Libow (1993) estimate that nearly 10% of mothers who deliberately induce illness in their children ultimately kill them. The construction with the mother of a comprehensive genogram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assessment. Denial by the mother is usual and overt confrontation is usually not a helpful technique. Key assessment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other’s real feelings about this child? Can the mother imagine what life will be like with a well child? Is this mother more than extremely anxious or overprotective towards her child? This difficult, complex work can arouse intense feelings in individual workers and within the assessment team. Good supervision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换成英文缩略语,语言形式的转换及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译本《两地书》情感意蕴及文化内涵的再度减退。当今读者要想一睹《两地书》中许鲁二人真情原貌,阅读原信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9.
张仁香 《学术交流》2012,(6):155-159
梁宗岱诗论著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是其诗学理论的核心文本。"诗与真"是该诗论的主题词。受德国作家歌德自传的暗示及艺术创作精神的启发,梁宗岱强调诗歌创作不仅要有"经验",而且有生命的坚挚,有对艺术理想不舍的追求。他在艺术上追求的"心灵之真"、"象征的境界"去西方象征主义的神秘化,融入一种忘我的超功利色彩,这背后隐藏的艺术精神正是庄学自然无为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0.
凌鹏  孟奇 《社会》2023,43(1):173-202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