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哲恒 《创新》2011,5(3):18-2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思想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更具辩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有所为,才有所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应准确把握世界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准确把握中国的时代方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从传播手段和载体的完善与创新、大众化主体与主导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途径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②.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7):76-78
延安时期,伴随着学习运动、整风运动的展开,也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这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为四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民族化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坚持群众化的路径;把马克思主义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坚持具体化的方法等,这些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键是让群众“信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理论的通俗化、简单化、时代化上下功夫,也要在宣教形式、手段、方法上做出适应群众需求的改进,但是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为群众"信服".首先,要通过拉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的距离,使其"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文明化,从理论品性上拉近距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从理论创造上拉近距离.其次,要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宣教者的行为影响力,促其"服".要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以优秀品质影响群众;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模范行为感染群众.  相似文献   

6.
对全社会进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教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危机引起大众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以及现代传媒的普及,是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的有利因素;而其制约因素是基础教育的不平衡和不完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难以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生态文明素养不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推进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邱荷 《社科纵横》2011,(8):28-31
以数字化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数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善体系、形成模式、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并处理好意识形态共享与分有的关系、信息控制与选择的关系、数字化传播的形式与效果的关系、舆论宣传者与信息提供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和固有理论品格。建党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任务,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系统回顾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90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迂回曲折中渐进生长,在实践探索中走向成熟,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从中管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必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多个不同环节的相互连接的统一的整体性过程。科学运用系统思维,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机制,不断进行工作机制、宣教机制、接受机制及理论的创新,富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Contemporary China needs to change from a Western to a Chinese-style governance discourse so as to form and explore a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profoundly evident in the following: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the state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on governance and practice are the soil in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grow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m in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exists; the mass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re the necessary subj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nd the targe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is a multi-layered and diverse existenc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the basic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is the basic obj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re equality, inclusiveness and peace; and the criteria for assess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re authority, consensus, institu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Guided by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state, rooted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a’s fine political culture, and found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laim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s the Chinese form of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theory.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章仁彪  朱哲恒 《创新》2012,6(4):21-25,126
在"现代性"的目标下,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是以批判和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性凸显。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应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完成现代化的历程后,重新寻求"世界意义"的新路径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文化智慧,这也是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上的建构"的时代性机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与"青年"有关的话题一直都是文学/文化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与当今中国的特定语境有关,更是中国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小说,就会发现青年形象的变迁——从"革命青年"到"问题青年"再到"反叛青年"乃至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及其针对"永恒的青春"的反复书写,虽然折射出青年自身命运处境的起伏,其实更是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展开方式及其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何林 《求是学刊》2016,(2):32-38
生态文明问题是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戴维·佩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围绕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佩珀的科学技术观的利弊得失的分析和阐释,对于我国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有经济的功能要重新界定和判断。国有经济在转轨时期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经济在动态中更好地体现控制力的功能;国有经济在转轨时期克服市场失效的功能;国有经济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功能;国有经济承担支付制度变迁成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董辉 《唐都学刊》2014,(5):95-99
立足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引起的现宴,着眼于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重塑路径及其主体性认同确立的条件与内在机制,借鉴国外建构并推进主流价值欢.的有效方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辩证批判、吸收反映并代表着人类文明演进趋势的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面向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得到全社会赞同、支持和拥护的代表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利益最大化、最优化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本质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一致,具有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相生和谐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推动当代人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并从中获得塑造健康人格内在力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薛敏 《唐都学刊》2006,22(4):142-145
文学接受受文艺思潮影响甚大。当代,由于文艺政策的不同,引起创作和理论发生转换,由此导致近半个世纪的文学接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象即从接受动机来看,现实主义接受是当代文学接受的主潮;从期待视野来看,当代文学接受主潮的主题意蕴由宏大走向私人化;从文化传播来看,当代文学接受呈现出由封闭、一元、被动到开放、多元、主动。正是接受与创作主体的互动关系,推动着文学不断向前,从而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更加契合时代精神的、更加符合文学和人的内涵的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2,28(3):56-59
当今世界正处在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道德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道德自觉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养全体人民的高度文化自觉,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自觉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道德自觉,因此,弄清道德自觉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就成为当代德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