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实主义:老舍文学思想的内核曾广灿老舍,作为小说家和剧作家是世人皆知的,但很少有人从文学理论家的角度谈论老舍。的确,老舍不是一位单纯的理论角色。他的创作生涯正式开始于二十年代中期,到1930年前已完成四部长篇小说,但却没有一篇谈文学的理论文字。进入三...  相似文献   

2.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发展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石兴泽·老舍是个雅俗共荣的作家。他具有相当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实践,早在若干年前,他就吸收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尝试歌舞带唱的实验话剧。他也具有相当浓的“趋俗”意识和多方面的艺术实践,他的不...  相似文献   

3.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肖寒山东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石兴泽新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事。顾名思义,这是研究老舍文学思想的书。老舍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象,然而作为理论家的老舍,还未被充分重视,还没有全面系统深...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创作上尽量避免不道德的题材;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从而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推崇在理性节制下所产生的文学的力量.从这种新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想出发,苏雪林对当时文坛的种种流弊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看法,但由于道德、人格等概念有太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导致她在某些作家作品上的判断产生偏执.  相似文献   

5.
由幽默写家到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创作显然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创作上,老舍始终未脱离他所熟悉的城市平民题材,由早期对这种题材的简单展现到其幽默成熟后的正确表现,再到解放后对北京新市民的歌颂,反映出作家对于文学外部环境的自觉以及对于题材认识的深化;艺术上由伤于滑稽到幽默再到现实主义的严肃表现,反映出老舍市民题材作品发展的过程。30年代老舍的文艺自觉表现为创作上的积极参与和理论上的自我消化。理论修养体现于创作之中,表现为幽默的成熟和题材的扩展深入与典型化。30年代老舍文艺自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自我创作活动的认识和反思。回国后,老舍很快进入了社  相似文献   

6.
1939年,文艺界就民族形式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不论范围之广还是时间之长,这场大讨论都是空前的,它吸引了解放区及国统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前后持续了四年之久。讨论的双方旗帜鲜明,观点各异。以向林冰为代表,坚持“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他们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艺是“非民族的形式”,是“畸形发展的都市的产物”,“对于畸形发展的大学教授,银行经理,舞女政客,以及其他‘小布尔’的表现是不错的;然而拿来传达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云南社会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十年代云南社会学的发展袁方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不久,平津即告陷落。当时的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3校南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共有文、理、工、法、...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张澜的民主思想述评邬群实行民主,建立民主政治,反对独裁和专制,是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本文拟就四十年代张澜先生的民主思想作一扼要阐述与分析。民主是中国通向独立富强的唯一之路张澜从探讨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丧师失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他的诗作以冷峻的笔触戳穿了现实中的隐瞒与欺骗,彰显了作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充分体现了诗情与哲理的完美交融,展现出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 老舍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园地,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也是现代作家中不可多得的。但是,长期以来,对他的思想发展、文艺思想和创作道路,都缺乏认真的系统的研究,对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为正确评价老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以为首先对他的思想发展道路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管窥其现代白话的语言观念所内蕴的现代性维度,是老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老舍语言观念中对语言形式的重视,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理解,以及“白话万能论”的提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语言学语言本体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舍对侠文化的接受与思考,主要立足于民间立场,以现代意识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和主体性再造,在文化反思和国民性改造的整体文学格局中,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独立人格的全新建构、社会理想的探寻和民族新生的文化构想.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大先 《东岳论丛》2007,(5):102-105
老舍对于北京的文学书写主要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作为情节背景的存在,作为叙事结构的存在,和作为文化想象的存在。北京意象在作为文化想象的文本中已经超乎地域文化的表象,而具有了中华文化整体的象征性意义,包含着老舍对于文化现代性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红 《齐鲁学刊》2004,(3):147-149
老舍的小说创作存在着以批判意图为支撑的"显在结构"和以本人无意流泄的市民情致为支撑的"潜在结构"两套话语系统。"显在"层面上他致力于对国事民瘼、文化人性的批判,"潜在"层面上则又对批判对象表现出一种温婉的认同。这种情感与理性、"发愤"与"发笑"之间的相互争辩和质疑彰显了老舍作品的歧义与复杂,使其具备了多重索解的内涵,也成就了老舍独步文坛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战争改变了一切,并给人们带来一场空前的劫难,也正是这幅因历史的强行进入而形成的战时的文学地图,为20世纪40年代年代乡土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为,正是在这幅由战争所形成的弥漫着硝烟的文学地图上,特殊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本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外在客体因素,而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和他们对时代召唤的感应与主动选择,则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3,24(2):127-131
老舍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老舍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接受了新的文化和文学信息 ,实现了人格精神的现代性转变 ;其文学世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老舍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 ,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贾岩 《齐鲁学刊》2007,(2):103-105
1990年代的中国作家对儿童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不仅忧虑学校生活对孩子生存空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担心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儿童纯真心灵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把握人生,认识社会,树立理想,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和影响,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