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潼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人规模、大范围、大流动的态势,形成了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对此,潼南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县启动实施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打工经济”即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许多农民依靠外出打工走上了“致富路”,有力地推动了潼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空巢村”现象。“空巢村”现象导致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失、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空巢”老人和儿童等问题,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不良的深远影响。因此.必须要切实贯彻三衣主义,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陷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早在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曾经明确提出过“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所以应该说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本来并非今天的议题。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之所以十年后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主要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在90年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工业化[2]”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通过“开发区”滥占耕地、攫取土地增殖收益,引发出政府、农民、企业间愈演愈烈的矛盾。二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矛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市场疲软、增长乏力的局面之所以难以改观,实…  相似文献   

4.
张曼 《决策与信息》2010,(12):237-23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象。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富足”与人力资本的“空心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搞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城口县的实际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2006年将新增转移劳动力3000人以上,培训3000人以上,农村劳务收入力争达到1.8亿元以上。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培训上要下功夫,在作风上要深入,在方法上要多创新,在体制上要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6.
淘“绿金”     
<正> 前几年,一阵汹涌澎湃的“打工潮”,使多少农民们背乡离土,到城市中“淘金”。近年来,“打工潮”已大幅度回落,并出现了“打农潮”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国家在1995年提高了粮食订购价格,使农业生产收益增加,造成部分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就连城市职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也看到了“农村是一块淘金地”,纷纷奔赴农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近年来社会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一、“十五”期间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来看,“十五”时期,一些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因素将得到改善。如果政府预定的改革计划能够顺利实现,到“十五”之初,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九五”时期大规模的集中下岗现象将基本消失,已有下岗职工将通过逐步纳入劳动力市场而予以消化吸收;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并收到成效,非国有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相关政策引导下,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会有较大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为城镇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城乡一体化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制度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对失业的承受力会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等等。“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作了明确部署,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8):23-23
最近.有关媒体在苏皖川等地采访时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解决小城镇建设“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使城镇化“变味”成了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导致农民的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三权”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0.
徐韵 《决策导刊》2007,(10):20-21
当前,中国3000多万贫困人口、6000多万处于温饱线上的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是农民。关注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就必须关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现状。抓好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程,笔者认为应主要着眼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农民职业培训不仅有“文化门槛”,而且更有“经济门槛”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培训的贫困”。  相似文献   

12.
樊纲 《经营管理者》2011,(4):108-108
现在,“民工荒”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里,我讲一个问题,即工业化进程根本核心是劳动力转移问题。现在按照官方的统计,中国有40%到45%的农民。  相似文献   

13.
杨树成 《决策导刊》2005,(11):33-34
近年来,垫江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目标,以“三百工程”为重要载体,全面实施“重农”、“支农”、“扶农”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增加值9.32亿元,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就业,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收益,其关键是如何针对“农转城”居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针对该地区“农转城”居民的实际情况探讨相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查英 《决策》2013,(10):44-47
“三农”是中国发展的底色。 相比20年前,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来看,农民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决策》2001,(1):6-10
词语是情感的。民工潮、打工潮、盲流、三无人员、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都是对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带有不同情感的词语描述。我们在这里用“流动的安徽”来指称500多万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皖籍农民,也同样流露出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了敬意。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近3000万,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万人口中。将近一半的人“亲带亲”、“友帮友”走出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但是,他们本意上是出于“自救”的行为其实为了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声音弱小,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为了生存。这期杂志与读者见面时,“春运”又近高潮,在中国特有的“春运”之潮中千万名民工因为身份、户籍的原由往返奔波。这是二十一世纪中的第一个“春运”,不知这种因制度造成的畸形的交通繁忙现象在新世纪还会持续多久?当然,我们希望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心,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努力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富足富裕,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这些举措是填平数字鸿沟、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对科教兴农政策的战略性布局。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村一大”计划等一系列远程教育工程相继启动。  相似文献   

18.
张卫东 《决策探索》2009,(14):39-3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利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鹤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市,认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是,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消除,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开展耕地“非粮化”治理事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长远大局。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大、情况复杂,种粮比较收益低是造成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动因。当前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治理仍有不少难点和困境,如与农民增收存在矛盾、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不健全、“非粮化”治理的负外部性以及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难等。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非粮化”治理相关政策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良田种粮。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安丘市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