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曲调鲜明,内容、形式丰富,韵律铿锵悦耳,属于"歌海之乡"里的南路山歌。壮族山歌的曲调实质是该地区人们语言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写照,南部壮语方言腔调、语音的高低和语势的缓急轻重,造就了山歌曲调韵律的自然基础。从音乐和文学结合角度进行整合分析,是对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的曲调韵律进行诠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广西左江流域非临江崖壁画点的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崖壁画点有七十九个。其中,沿左江分布、画壁面临左江的,称为临江的崖壁画点,约占90%。其他八个画点不同程度地远离左江(约2-14公里),占10%,我们称之为非临江崖壁画点,或远江崖壁画点(有人也称为旱地崖壁画点)。它们是:扶绥县的仙人山、吞平山、后底山、岜割山、岜赖山;崇左县的达宁山、干岜山、楞庙山(图一)。以上两类不同地点的崖壁画,经各方面专家几十年来的考察与研究,认为无论是临江的或非临江的,崖壁画的图象、艺术风格、作画技术都非常一致。画的内容大都反映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对祖先的崇拜。他们崇拜祖先对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崇拜  相似文献   

3.
经过对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崖壁画的实地考察,我们以为:左江流域崖壁画之中,虽有动物、圆形物及其他多种器物形象,但是,人物图像始终占据着主要画面。可以说,以人物图像为画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显著特色。从人物图像及各类图形的分布特点看,左江上游和下游,尤其是上游临江点和下游远江点之间,所表现的主题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左江“瓯骆”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延绵二百多公里的雄伟而神秘的左江流域崖壁画,正是这种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长篇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崖壁画群,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画群之一,它以雄壮的气势、古朴粗犷的艺术造型和可以意会而不触摸及的神秘性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瞩目。笔者何幸,竟有机会对左江流域崖壁画作了实地考察!在秀丽多姿、奇峰挺拔的左江两岸,赭红色的画面在魏峨峻峭的悬崖上若隐若现,更增添了这青山幽谷的神秘气氛。纵观这些崖画,每个画面都以几乎雷同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或四肢外张弯曲  相似文献   

5.
左江是我国南方最大河流珠江的支流,发源于越南境内,流经我区的凭祥、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市,于同江与右江相汇,注入邕江。左江流域地处南亚热带,是祖国南方兄弟民族壮族的摇篮,也是我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流域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左江流域旅游开发提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6.
西瓯与骆越到底是同支异名还是不同支系,这在壮族史研究中是一大疑案。如果从南朝梁人顾野王在《舆地志》中有争论的异称算起,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至今依然众说纷云。解放以来,壮族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一讼至今未息。1980年出版的《壮族简史》认为,“壮族主要来源于土著的西瓯、骆越”,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之说。1987年出版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又“觉得颜师古关于‘西瓯即骆越’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两书皆属权威著作,何者为是?此中混乱,究其原因,盖由于历来的史家只在史籍的不同议论上各取所需,各抒所见,而没有从文化语言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7.
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悬崖绝壁上的赭红色彩绘画,以它磅薄的气势、无与伦比的宏伟规模以及原始古扑的粗犷风格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旷古奇观。因凡有崖壁画的山崖都被当地壮族人民称之为“岜(?)莱”,意即花山,又以宁明县耀达村花山崖壁画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笔者以为将广西左口流域崖壁画统称为“广西花山崖壁画”似更为确切。由于花山崖壁画缺乏文字记载,加上当地壮族民间关于这些崖壁画的种种神奇传说,崖壁画是哪个时代为何种目的以及为何人所作、崖壁画表现了什么内容等等都不得  相似文献   

8.
广西左江崖壁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的两岸峭壁上,共有79个地点178处280个画组,延绵达二百多公里,是举世无双的一处崖壁画,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到过这里一睹壁画之雄伟的人,无不赞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艺术上的光辉成就。然而,以前却找不到一本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崖画的书籍。人们盼望已久的这样一本书,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这就是《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本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壮族)主编,其中彩版由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公司印刷,于1987年1月正式出版。全书为787×1092十六开本。文字共计36万字,插图80页,其中彩色版32  相似文献   

9.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作为原始人类主要的狩猎工具而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得到尊重和爱护。壮族及其先民世代居住的岭南地区,气候温热,水源丰富,植被繁茂,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原始社会时期,该地区的采集和渔猎经济非常发达。所以,狗在当时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左江流域崖壁画中狗的形象之多,地位之突出,使之成为仅次于人的动物。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青铜竹节筒上的漆画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左江两岸奇峰突兀,绿水青山,风光旖丽。而宏篇巨制、色泽鲜艳、风格粗犷的崖壁画,更为左江流域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瑰丽而神奇的色彩。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大,居全国各崖壁画之冠,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在对崖壁画分布区的地质情况作了初步考察后,感到该区地质景观类型多样,雄伟壮观,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可以成为崖壁画的参观游览胜地,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地质旅游区。一、左江崖壁画分布区的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壮族民间麽教是从越巫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宗教 ,其特征是 :已树立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 ;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有较系统的麽教经书 ;已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 ;有半职业性的从教者。壮族民间麽教已是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中间形态。历史上 ,广西的右江、左江、红水河流域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壮族聚居地区都有民间麽教流传。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密不可分 ,成为布洛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画面规模之宏大,画象之高大密集,风格之古朴独特,作画条件之艰险,为国内外所罕见。五十年代以来,专家们对崖壁画的年代、族属、性质、内容和颜料等问题都有了论述,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1985年11月9日至24日,广西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一次多学科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前往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的崖画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笔者荣幸参加了这次考察。根据考察团的要求,在考察期间,笔者分别在宁明县花山,龙州县棉江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民族意识有集中型和松散型之别,民族意识较强的如彝、苗、瑶等民族属于集中型,民族意识较弱的如白、壮族属于松散型。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存在的反映,民族存在的一切因素都是在社会历史中运动的,民族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而改革开放给我国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优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的进步。一、民族意识与民族存在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是一种在民族社会"对他而自觉为我"①的精神现象,从群体自觉的角度,它可以解释为"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  相似文献   

14.
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是围绕水而产生的、与水有关的一切文化事象.壮族滨水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因此形成自身丰富多彩的传统水文化.壮族的传统水文化对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壮族地区构建人水和谐机制提供传统生态智慧,而且还可以为应对水资源缺乏提供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6.
张声震(区人民政府顾问): 最近,我们请了广西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对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左江崖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规模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我们在北京请了许多专家,但有些同志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到广西考察,所以我们就把材料拿到北京来,请大家补补课,同时向文化部、文物局和国家民委汇报。关于考察和学术讨论会的情况,昨天已给大家发了简单  相似文献   

17.
壮族民间师教因其神职人员或宗教职业者称为师公而得名,何以称师公?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本文通过运用地方志上的种种记载与壮语语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认为师公之"师"乃壮语sae的音译词,与"尸"毫无关系,其本意是"能说会道的人"或"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西左江流域岩溶地貌极为发育,尤其是沿江两岸奇峰峻秀,陡峭如削。为这种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增色的是,在许多地方的峭壁上有着一幅幅用赤红颜料绘成的人,兽、物画卷,即是人们通称的“崖壁画”。当地壮人一般称有崖壁画的山为“岜来”,即花山。壮语中“岜”(Pa) 是“山”,“来”是“花”。左江崖壁画迄今已发现八十四个点,一百八十三处,绵延二百余公里。最大画幅长达二百二十一米,高四十米,画像一千八百多个。可见,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为国内外所罕见,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左江崖壁画在史书上早有记载,但对崖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国际性的宗教,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亚、南亚很多国家,影响深远。它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历历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同并加以倡导,很快扎下了脚跟,进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寺院佛塔,遍及全国,晨钟暮鼓,震于山陬海角;僧尼汹汹,香客沸沸,实有取代我国传统儒、道二教之势。历史上,佛教也曾凭借官绅之力插足于壮族地区,但毕竟是知音者少,附道者寡,可以说,壮人对佛教的传道反应很是冷漠,甚至是排斥的。壮族对佛教持冷漠甚而排斥的  相似文献   

20.
禾楼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禾楼舞起源于粤西南江流域,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重要遗迹。这种民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夹杂了多民族的风格与特点,其中作为壮族先祖的乌浒人对禾楼舞的产生和发展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考究禾楼舞中的壮族元素,将从创造禾楼舞的民族及其历史来源、壮族稻作文化元素和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出发,探究禾楼舞在时代演化过程当中蕴含着壮族文化的流变。这不仅可以促进禾楼舞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透过禾楼舞挖掘出更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